《摇滚狂花》是摇滚版的《都挺好》?( 二 )


在生活与热搜之间
重建女性话语体系
《摇滚狂花》比《都挺好》高明的地方在于 , 一定程度上找回了生活的真实 。 后者将苏明玉的人生困境归咎于歇斯底里、阴郁狂躁的母亲 , 将苏明玉的人生归宿安排为被懦弱无能、自私自利的父亲感动 。 如此一来 , 一种关于女性话语的悖论就成了无解的难题——女性的人生悲剧都是由女性造成的 , 女性的人生选择不能由女性自己做出 。
而在《摇滚狂花》中 , 彭莱在异国他乡尝尽人间冷暖 , 回到国内一度“众叛亲离” , 但她从没有感到后悔 , 依然我行我素 。 与其说这是摇滚的精神 , 不如说是女性找回主体性的精神自觉——彭莱的人生该怎么过 , 完全由她自己说了算 。 只是 , 叙事的缝隙和裂痕在这里再一次显现无遗 。 按照彭莱的行事风格 , 她不可能也没办法转回所谓幸福、美满的生活道路上来;但按照热搜和流量的指引 , 彭莱的回归又必须要给观众带来足够的“爽感”——把前夫的骨灰撒到垃圾桶里 , 就是最符合当下传播热点的桥段 。
于是 , 《摇滚狂花》为狂花乐队安排了一个相对折中、妥协的结局 。 虽然参加了比赛 , 但狂花乐队没有实现所谓“逆袭” 。 陈月和许多 , 前者成了过气艺人 , 早年的风光早已不再;后者生意失败 , 情场同样失意 。 两人都没有通过比赛实现人生的翻盘 。
至于彭莱和女儿的和解 , 多是在两人的梦幻里 , 其中的暗示也是明显的——亏欠多年的亲情 , 哪有那么容易弥补 。 既照顾到了现实主义的内在要求 , 又尽可能给理想主义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 在生活与热搜之间 , 《摇滚狂花》正在尝试重建女性话语体系 。
当下女性影视剧最大的问题在于过度“油滑” 。 女性的崛起和变强 , 表面上是为了做到与男性平起平坐 , 分享话语权 , 但奋斗的终点 , 却成了遇到一个更有资产、更有条件爱自己的男性 。
至少 , 《摇滚狂花》开始思考一系列关于女性意识最关键的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女性去追求的?能不能承受付出的代价?女性又该如何处理好多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事实上 , 比起本剧结尾彭莱在梦中讨论的“如何表达爱”“如何接纳自己”之类的陈词滥调 , 这些问题才更接近女性意识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