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歌圩是什么( 二 )


在广西的某些地区还流传着一种特殊的对歌形式 , 称为“还球歌圩” 。这种歌圩一般以村寨为单位 , 先由一方将用丝线、羽毛织成的彩球送给另一方 , 双方约定在半年或一年后 , 由接球的一方前来还球 , 并举行盛大的山歌比赛 。相约的日期到了 , 接受还球的一方就摆起个台 , 准备接球 。对歌时 , 若还球的一方唱不赢 , 彩球还不回去 , 只有相约日期改日再战 。
在歌圩节期间 。男女青年还举行有趣的抛绣球活动 。抛绣球又叫“飞跎” , 此项活动据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制作绣球充分体现了壮家姑娘的精巧手艺 。传统的绣球是用彩色绸布缝成直径约6厘米的八角形圆兜 , 里面装上大米、黄豆、绿豆或沙子等 , 约重3两 。底部坠着10多根10厘米长的丝穗 。顶部系一根约60厘米长的绳子 , 绳端结一个小布球 , 称为飘带 。绣球有大有小 , 形状各异 , 有圆形、方形、菱形的 , 更有鸭子形或鱼形的 。这些象征爱情的手工艺品每一个都十分精巧可爱 。抛绣球时 , 男女青年分站在歌台两边的空地上 , 互相抛掷 , 接不住绣球的一方则要罚唱山歌或表演节目 。未婚的壮家姑娘一般都是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 , 要是觉得眼前小伙子不错 , 就会趁旁人不注意时向意中人抛掷绣球 , 对方如果中意 , 就会在绣球上绑上手帕、毛巾等礼物掷还女方 。再通过对歌建立感情以互订秦晋之好 。
三月三歌圩节期间 , 各家各户都吃五色糯米饭 , 预祝五谷丰登 。五色糯米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水浸泡糯米 , 然后做成红、黄、黑、紫、白五种颜色的糯米饭 。据传这种食品得到过仙女们的赞赏 , 也有的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用的 。壮家儿女吃了五色糯米饭则身体健壮、人丁兴旺 。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还流行一种传统项目叫抢花炮 。节日中花炮被发射腾空而起 , 传说能抢到花炮的人会幸福、幸运一生 , 于是人们都争抢花炮 。歌圩节里除了这些传统节目之外 , 还增加了一些很有趣的内容 , 如斗鸡、斗画眉等 , 逐渐成为歌圩节中非常吸引人的活动项目 。
壮族歌圩文化的圩是什么意思 , 歌圩就是集体唱歌吗?歌圩是壮族人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 。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说爱的地方 。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 。具有生动、纯朴、深刻的特点 , 歌词有韵、能唱、易记、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经常交替运用 。未婚青年在歌圩上自由地选择心爱的伴侣 。唱得情投意合的时候 。便互相抛绣球(有些地区则互碰熟红蛋)或赠礼物 , 从而建立爱情 。
歌圩一般分为三种:节日性歌圩、临时性歌圩和竞赛性歌圩 。节日歌圩一般在节日期间 , 大多是春季的正月至五月或秋季的八月和九月 , 为当地特定的唱歌节日 。有的与汉族的二月二、四月八以及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期相同 , 其中又以春季节期的歌圩活动最盛 。这些歌圩或缘于祈年 , 或出于某种纪念 , 基本上是随着当地岁时农事的节期来开展 。
当地人参与这种大型歌圩的热情相当高 , 动辄数千人 , 通常是连续唱几天几夜不停歇 , 称得上是一场狂欢 。临时性的歌圩主要有劳动歌会、圩市会唱、婚娶会唱等 , 临时性歌圩与节日歌圩比起来规模较小 , 人数较少 。竞赛性歌圩则组织性更强 。
歌舞是原始部落图腾信仰和祖先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 , 根据文献记载及民间传说 , 古代歌舞大多是为了祭祀神明和祈求丰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壮人唱歌逐渐脱离了酬神范畴 , 成为族人生活的一部分 , 广西左江岩壁画记录了壮族先人由歌舞娱神到歌舞娱人的渐变过程 。
左江流域是壮族歌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 素有“歌海”之称 。据统计 , 崇左境内各类歌圩多达349个 , 每个县(市、区)少则二三十处 , 多则六七十处 , 每逢圩期 , 聚集人数少则数千人 , 多则数万人 。清代龙州壮族诗人黄誉曾描述歌圩盛况:双溪云锁涨蛟涎 , 春雨连朝怅漏天 , 油伞层层遮斗笠 , 前村姐妹踏歌还 。时至今日 , 崇左地区盛行或半盛行的歌圩也有207个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