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是怎么样的( 二 )


“大公无类”一直是书院的办学准则 , 也是“有教无类”办学理念的升华 。虽然招生不设门槛 , 但入学要求还是有的 , 名气较大的书院 , 因为报名的人多 , “招生标准”也很严格 , 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都相对较高 。考核包括学业在内的综合素质测试 , 光学习好还不行 。如白鹿洞书院 , 一度要求入学者是举人 , 朱熹的《招举人入书院状》可以为证 。
古代书院的招生指标由各书院依办学实力自定 , 人数从几十到上百不等 。除了招取测试成绩优异的“正课生” , 还会录取稍次一些的“附课生” 。附课生也写作“副课生” 。如清道光年间安徽阜阳的聚星书院 , 每年招生名额(学额)为生员正课20名 , 副课20名 。
在招生上 , 老师说了算 。如白鹿洞《洞学榜》择生徒上即有这样的规定 , “自今凡奉公移来者 , 慎于所选 , 从游之后 , 洞师验与可拒者则拒之 , 上司不必挠其权 。其四方有志之士 , 听其肄业 。”
从中可见 , 如今天的官方推荐生、拿着领导人介绍信的照顾生是不受书院欢迎的 。即便入学了 , 如果主管老师(洞师)测试后觉得不行 , 仍会将其辞退 , 领导(上司)不能干涉 。
书院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田”
元代明道书院每名学生每月给5贯“膏火钱”
古代办书院的办学经费除了“官助”之外 , 主要靠民间集资、捐献和书院创收、自筹 , 其中“学田”收入是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每个书院都会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很多时候 , 学生在书院读书 , 不仅不要学费 , 而且“食宿费全包” 。如文昌书院 , 学生便“不需一束 , 均得入院肄业” 。另外该书院“更欲立书舍 , 给膏火 , 招徕来学 , 以广栽培” 。
所谓“膏火” , 就是学生学习期间的花费 , 古人俗称“养士费” 。“膏火”原本为资助困难学生的 , 实际使用时已普遍散发 , 生徒都有份 。或给钱两 , 或给粮谷 , 或钱粮兼给 。
“膏火钱”补助的高低历代不一 , 不同书院之间也不同 。以建康(今南京)明道书院为例 , 在元代至正年间 , 此时已改为官办的书院 , 每名学生每月给零花钱5贯钱 。5贯即5000文 , 当时书院的勤杂工每月工资才300文 , 做学生比打工还来钱呢 。另外 , 每名学生每天还有口粮“米2升半” 。
清道光年间 , 安徽阜阳聚星书院的正课生每名每月膏火钱1200文 , 副课生500文;童生正课1000文 , 副课500文 。正副课生住院肄业者 , 每名每月另给小麦3斗 。
有的书院因办学经费有限 , 学生食宿费无法全包下来 , 也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免费伙食 。一般来说 , 古代书院是没有“考试费”、“材料费”等现代学校常见的学杂费的 。
成绩优秀可获“奖赏钱”、“花红钱”
清代蕲州书院考试前4名每人奖“膏火制钱二串文”
古代书院大多希望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 , 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极严 。以作息时间来说 , 不分冬夏 , 每天早上五时头鼓 , 五时半二鼓 , 六时三鼓上课 。
为了使学生都能“好好学习 , 天天向上” , 书院还设有奖励制度 。奖励的形式很多 , 既有精神鼓励 , 更有物质刺激 , 如月课奖赏 , 积分升级 。还有相当于现代奖学金的所谓“奖赏钱”、“花红钱” 。
月课奖赏是依据每次考试的成绩来定的 , 于考试之后兑现 。如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延平知府陈宓在南平城南九峰山麓 , 仿白鹿洞书院模式建造的延平书院 , 便设“奖赏钱” , 书院规定每月三课 , 上中下旬分课本经、论、策不同内容 , “课册待索上看 , 佳者供赏” 。
对学生予以奖赏 , 在清代的书院中似乎规定得最清楚 , 标准也较高 , 可能与清代书院“官学化”有直接关系 , 书院将膏火钱改成“奖金”发放 , 凭“奖票”领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