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象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三 )


当然 ,政治实践总是历史地进行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 ,人们为自己确立政治目标 ,展开政治组织、实施政治举措、完成政治任务.政治活动的时代烙印 ,更增添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政治活动的新奇感、魅力感.这正是在现代人的视野中 ,传统政治为什么总是有不解或难解之“谜”的原因.也正是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总在“重评”、“反思”、“再评价”过程之中的原因.恰恰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政治给人以丰富而混乱、多彩而迷失、易逝难重组的映象.现代政治学则指出 ,以适当的微观理论为指导 ,研究历史地进行的政治活动是可能的.而且 ,这种研究以人物与事件、过程与影响的“还原”为基本目的.政治史学、政治史编纂学、政治社会学为此提供了可靠方法.譬如脍炙人口的《万历十五年》,恰好是在描述的政治史学指导下 ,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明中叶的政治生活画卷 :人物栩栩如生、事件脉络清晰 ,而明中叶在中国政治漫长历史中的定位也准确显示出来.全书绝不会给人一种政治史茫无头绪的混乱感.
但是 ,微观的政治史学功能毕竟是有局限的 ,它没有在宏观理论的指引下 ,进行政治研究所具有的那种高度的理论穿透力.因此 ,政治实践导其先 ,政治思想殿其后 ,后者构成解释前者意涵的历史支撑.所以 ,要想具备洞穿政治的认知能力 ,必须具有深厚的政治思想史修养.政治思想构成政治活动分解的第二个层面.
在这一层面上 ,充满智慧的政治思想家对社会政治的批判、设计与祈求 ,构成了人类社会对现实政治的基本评价倾向 ,对现实政治的基本理解方式 ,并预定了人类 (划分为民族与国家 )对未来政治进行选择的基本路向.它是人们行为层面之上的观念层面.它是政治行为得以发生的精神根据.可以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一旦形成 ,它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就会扩散和深化.所见最明显的是 ,西方政治思想源流如此漫长 ,但差不多是柏拉图思想的“注脚”中国政治思想如此悠然而下 ,也只不过是孔儒老道观念的反复“拼贴”.政治思想以它的理论穿透力为特征 ,这与其构成有关系.一方面 ,政治思想家殚精竭力 ,聚焦关注政治问题.从而 ,对政治有超过常人的理解与分析.另一方面 ,政治思想有一个自身相沿积累的知识递增过程 ,使得自己对政治问题的解释 ,有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种方式 ,使人们可以转换视觉透视政治问题.正是通过人类经久不绝的政治“智力体操”,人类才觉悟到政治问题的理论求解 ,可以在三方面同时进行 :一是理想政治的构想.它以超越实际运作中的政治为目的 ,取向是批判的 ,目标是理想化的.它构成人类不断克服现实政治不足的观念动力.二是政治制度安排的设计.它以更完善的要求对待各种政治制度 ,基本主题是公正 ,主要环节是利益分配 ,设计中轴是政府架构.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取向是建构的.这一方面构成人类直接努力改善当下社会政治状况的推动力量.三是现实政治的认知方式假设.它以承认政治的必要性为前提 ,指出政治活动的日常性、现实性、广泛性、严酷性.揭示人们 ,每个人都是活动着的政治主体 ,无所逃无所避 ,只有面对它并尝试改善它.这一方面构成人类直面政治问题的观念条件.
政治思想是对政治实践的说明、校正与超越 ,是人类反思自己活动的思维记录 ,是现实政治不致于完全断送人们心中的良善期望之依托 ,是我们得以观察政治问题的理论前哨站.但是 ,分别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政治思想家 ,所表达的政治意愿、提供的分析意见、建构的理论体系 ,总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总体现出明显的个人特色.无论站在那一个天才的政治思想家的特定视角 ,去看政治问题 ,都只能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比如站在孔子的仁义政治观立场看中国古代政治 ,会觉察中国政治的良善一面.史家钱穆以为中国从无专制的结论由此得出.但是 ,如果以道家的批判理论来看古代社会 ,便会使人意识到古代政治的极度不公.现代革命家的斥儒重道可为佐证.在西方 ,则以对政府的态度来讲 ,也便有“政府万能论”与“政府万恶论”的迥然区别.前者对政府歌颂备致 ,后者则大力提倡无政府主义.
可见 ,政治实践与政治思想 ,还只是政治活动“一物”之观念与行为的“两面”.要对政治有一个更透彻的了解 ,还需要立足其上 ,才可望鞭辟入里.好在现代政治学的两大传统 ,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各具成效的思维路向 :英美的经验主义思路 ,为我们认识和了解政治实践、经验性地分析政治活动 ,提供了蓝本.而德法的理性主义传统 ,则为我们认识和了解政治本质、理论化地把握政治精髓 ,提供了参照.沿前者的见解 ,我们所见如上.依后者的玄思 ,我们则发现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