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读后感600字( 二 )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方一个贫穷农民家中,之后在15岁时进入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教了几年初中数学便辞职,用积蓄专门研究昆虫的世界,帮助人们叩开了神秘的昆虫世界的大门,从而《昆虫记》问世 。
法布尔说:“你们研究的是死亡,而我研究的是生命 。”的确,他虽目的为了解昆虫世界,却不像其他的昆虫学家那样,将昆虫开膛破肚……而是走进昆虫世界,与昆虫互动,比起昆虫学家,他更像是昆虫的朋友,从未伤害过它们 。
这些内容既表达了作者对作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精神 。
回望法布尔的昆虫世界,展望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突然发现虫子的世界与人类的世界是何等的`相似!在昆虫世界里,也有贪婪与自私存在,但也不乏和睦,团结等本该人才具有的优秀品质 。某种意义上讲,《昆虫记》就像一面镜子,在我们阅读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在看人类的社会!难怪巴金所说:“《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为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
读完《昆虫记》,我小有感慨 。我们应该具有法布尔这样细致入微的科学探索精神,但必须要先保持自然的完整与活力,不停探索是必须的,但不能忘了初衷 。
昆虫记的读后感600字左右3
这是一部科学巨著,无数昆虫的珍贵资料被收录在其中 。这是一本文学名作,原始简陋的昆虫生活,在作者法布尔的笔下展现成一个精彩万分的昆虫世界 。翻开《昆虫记》,我眼前通往真理的道路逐渐明朗 。
在荒石园里,法布尔与昆虫度过了一个个春秋,他永远都在朝着真理前进 。蝉,大自然赐给它高昂的歌声,使得它能在炎炎夏日放声欢唱 。但人们对它的印象却很不好,甚至是厌恶 。法布尔不理睬他人的看法,自已刻苦研究,细心观察,最终发现蝉不像人们认为的那么凶恶、懒惰 。相反,它是辛勤的劳动者,宽厚的给予者 。只有不盲目追随别人的看法,自已去实验,去观察,真理的大门才会为你敞开 。
法布尔长年累月地在荒石园里细心观察,反复实验,无论盛夏,无论寒冬 。他仅是为了生计所需?不是,这本书全篇都洋溢着对生命的赞许和对自然的热爱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疲于奔命的人写出来的,或许他把这本书作为自已追名逐利的工具了?也不是,在常人看来,法布尔的工作是艰苦的但在法布尔眼中,就像打开了滤镜一般 。对昆虫怀有极大兴趣的他便认为这项工作是有意义的,值得坚持下去的,兴趣推动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渴望真理,勇于求知的精神让他得以发现许多前人未发现的昆虫,解决以前一些前人未解的迷团 。通往真理的道路虽艰,但浓厚的兴趣将会让你前行时事半功倍 。
寻求真理的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作者观察圣甲虫繁衍后代所遇到了诸多挫折一样 。但可别灰心,最后肯定会找到解决方法的 。
合上书,我仿佛看到一个老人提着油灯,在昏暗的环境里睁大朦胧的双眼,数着从窗口飞进的大孔雀蝶,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没有过多时间去寻找真理 。真理埋没在键盘的'敲击声,马路上的嘈杂声之中 。阅读《昆虫记》,让我逐渐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与法布尔一起静下心,聆听这世间不一样的美好 。
愿我们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让真理的轮廊被勾画得更加清晰 。
昆虫记的读后感600字左右4
法国作家雨果曾评论这本书:“昆虫界的荷马” 。
美国作家罗兰曾评论这本书的作者:“掌握田野间无数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
中国作家周作人曾评论:“羡慕有这样好书看的另国少年,也希望中国有人来做这翻译编纂的事业 。”是什么书在世界上享有如此高的盛誉 。这就是一代巨匠法布尔写的《昆虫记》 。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一个贫穷农民的家中 。家庭环境造就了对昆虫的喜爱 。法布尔享年92岁,是昆虫观察导致了他的长寿吗?
我的印象中《昆虫记》一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章节名为《绿色蝈蝈》顾名思义,本章讲的是蝈蝈 。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 。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读到这里 。我不禁皱了皱眉头,为了夺得音乐界的花魁,竟不惜将自己最大的对手——蝉赶尽杀绝吗?读到这,我对蝈蝈的形象改观了,从前那只只会唱歌,无忧无虑的小虫子消失了 。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为了达成目标而不择手段的疯狂杀虫魔!我继续下读:“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读到这儿,我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在法布尔笔下,那个狂放不羁霸气的王者怎么会比一只虫子低劣呢?在下文,我得到了解答:“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 。”蝈蝈在我心中的形象又一次改变了,成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勇者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