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曲线救国的例子( 三 )


举个例子,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可是看电视的时间是是被限制的,想看的时候不一定总是能看到,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给孩子准备好了动画片同名书,孩子们往往很容易被吸引,去看去读 。
我儿子很喜欢看米奇妙妙屋,很喜欢托马斯和朋友们,我就买了故事绘本,很多本 。反反复复的让我读了很多遍,自己翻了很多遍 。你根本不用提醒他该阅读了,该读故事了,反过来他会提醒你,缠着你 。他会自己去看 。
给大家举个例子 。我之前在读《高效能阅读》这本书的时候,里面讲到了苏格拉底和他老婆的一个小故事 。当时我就讲给我儿子听,听完以后他哈哈大笑,觉得很有意思 。我就顺便跟他说了一下,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非常有智慧 。总之呢,那个故事就让他记住了苏格拉底 。
后来,我给他买了一套哲学绘本,拿给他看,他表现出没兴趣 。但看到其中一本是《苏格拉底与父亲的对话》时,他问我,妈妈,这个苏格拉底是不是那个老婆把水浇到他头上,他还不生气的苏格拉底 。我说是啊 。他立马有兴趣了,让我读给他听 。听完以后,觉得还不错,就让读其它的,又读了一本居然挺喜欢 。后来,我又给他买过两套别的儿童哲学书,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有苏格拉底的那套 。
再跟大家分享个小故事 。我儿子很喜欢凯迪克大奖绘本《让路给小鸭子》,我读过多少遍,他看过多少遍,数不过来,太多了 。买到这本书后,我无意间看到一个小故事,就是插画作者为了把图画中的鸭子画的生动有趣,他买了很多鸭子回家,想观察它们 。可是鸭子们总是不听话,到处乱跑 。没办法,只好给它们喝点小酒,把它们灌醉,然后观察醉醺醺的鸭子 。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儿子听,他也是觉得特别有趣,看到那本书里的鸭子时,他就会想起画鸭子时的景象,越发的喜欢那本书 。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通过与书相关的其它信息,比如说作者的故事,来吸引孩子,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很有效 。你可能会说,上哪儿去找这些故事呢?只要有心,上网去找,总是能找到的 。
日本阅读专家原尻淳一在《高效能阅读》这本书里就写到沉迷读书的技巧时,就提到了这个方法 。他在书里这样写到: 不妨暂时脱离书本或资料本身,可以试着将感兴趣的对象转移到作者、任务、主题等周边事物上,然后再从中一点点发掘兴趣 。
对于孩子,不善阅读或不喜欢阅读的孩子而言,这招同样适用,而且更有效 。
我每天早晨醒来去卫生间的时候,经常下意识的一个动作,就是去按开关开灯 。开了以后马上就会发现天已经亮了,不需要开灯,然后再关掉 。因为天黑以后上卫生间的第一个动作都是开灯,所以早上起来那个动作是下意识的,习惯了 。
如果阅读这件事情,能成为某个被重复的模式中的一个环节,孩子很容易养成习惯 。举个例子,儿子上幼儿园以后,周一到周四没有看电视时间 。回家以后的安排是这样的:玩会儿玩具,吃饭,,再玩一会儿(或者散步),洗澡、睡前故事、关灯睡觉 。几乎天天如此,很快我就发现,他洗完澡就会去选书,然后拿到床上,自己翻一翻,等着我去读故事 。
【有哪些曲线救国的例子】 偶尔我们加班,带着他回去晚了,洗完澡他还是会这样,如果我们跳过读故事,关灯睡觉,他就会很不开心 。直到现在,他自己都有这个习惯,晚上睡觉前,自己一定会看会儿书 。我们也会给他读一会儿 。睡前没有书,他会说睡不着 。
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把亲子阅读的时间固定化,把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庭活动安排固定化 。其中的环节就会变成习惯,变成不能缺少的事情 。
有很多孩子不喜欢阅读,但喜欢听故事 。这也是好事,不喜欢读就不读,喜欢听就去听 。听也是慢慢发掘兴趣的过程 。举个例子,我之前给儿子买了一本《三十六计》,读给他听他不喜欢,就一直搁置了 。
前些天,买了个音频版的三十六计,他很喜欢听,来回听了几遍 。听完以后,突然问我,以前不是买过一本三十六计的书吗,书去哪儿了 。然后自己跑去书房,翻了半天把它找出来,一个人看得津津有味 。
我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听别人讲课,听别人读书,听着听着觉得感兴趣,然后下单买回来的,往往都读完了 。
干什么事儿都不能死脑筋,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当我们用了自己能想到的所有的方法,孩子还是不喜欢阅读,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告诉自己,孩子不喜欢阅读,算了吧 。而是告诉自己,这些方法行不通,得找别的出路 。换个思路,换个方法,或许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