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 。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 。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 。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 。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 。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 。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 。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 。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 。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
7.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
- 描写结婚的语录
- 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 正面描写包括哪5种描写方法
-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反面烘托
- 正面描写的段落
- 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明月所照皆是故乡的出处?
- 正月梅花香又香的下句是什么
- 有那些褒义词的四字成语
- 狮子男思念到极致会去找对方吗,狮子男不爱理我还要去一直找他
- 郑振铎的作品描写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