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理发
这一天理发 , 叫“剃龙头”或“剃喜头” 。长辈们希望借龙抬头这一吉时 , 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 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 , 辞旧迎新 , 希望带来好运 。另外 , 之所以在二月二日剃头 , 是因为俗信有“正月不剃头 , 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

文章插图
2月2龙抬头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有什么风俗二月二的简介二月二 , 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 , 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此节风俗活动较多 , 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 。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 , 故称 。此俗唐代已有记载 , 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 , 草牙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青年少 , 十字津头一字行 。”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 , 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 。元费着《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 , 韧郡人游赏散四郊 。……” , 又汪灏《广群芳谱�6�1天时谱》引《翰墨记》:“洛阳风俗 , 以二月二日为花朗节 , 士庶游玩 , 又为挑菜节 。”明以后 , 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 , 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 , 故称龙抬头日 。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 , 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 , 名曰引钱龙 , 招福祥也 。”此外尚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嫁女住春、童子开笔等节俗活动 。布依族二月二要进行三天 , 主要祭祀土地神 。节日当天 , 家家杀鸡敬祖 , 吃两色(黑、白)糯米饭 , 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寨安宁 。是日有许多关于龙的活动 , 故称龙抬头日 。二月二龙抬头之俗 , 早见于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6�1卷二春场》:“二月二日 , 曰龙抬头 , 放元旦祭余饼 , 薰床炕 , 曰薰虫儿 , 谓引龙 , 虫不出也 。”清代仍沿其俗 。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 , 古之中和节也 。令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 , 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 , 恐伤龙目也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 , 是祥瑞之物 , 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 , 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 , 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 。又 , 古以为龙为鳞虫之精 , 百虫之长 , 龙出则百虫伏藏 。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 , 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 , 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 , 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 , 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二月二的由来民谚曰:“二月二 ,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廿四节气之一的惊蛰 。据说经过冬眠的龙 , 到了这一天 , 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 , 便抬头而起 。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 , 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 , 焚香水畔 , 以祭龙神 。”人所共知 , 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 。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千百年来 , 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 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 , 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实际上“二月二 , 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 , 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 , 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 。留下许多风俗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 , 熏百虫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 , 旋绕水缸 , 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 。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 , 以油煎之 , 或以面和稀 , 摊为煎饼 , 名曰熏虫 。”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 , ……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 , 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 , 恐伤龙目也 。”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80年代中叶 , 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 。二月二早上 , 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 , 群众称之年糕 , 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 , 煎年糕 , 细些火 , 慢点烧 , 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中午皆吃“老龙布蛋” 。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 , 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 , 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 。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 , 龙抬头 , 大仓满 , 小仓流 。”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 , 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 , 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 , 龙抬头 , 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 , 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 , 五谷丰登太平秋 。”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 , 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在北方 , 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 , 亦称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 , 古称挑菜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 , 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据资料记载 , 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为什么要“二月二”龙才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 , 这时阳气上升 , 大地复苏、草木萌动 , 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 , 非常需要土壤湿润 , 保有水分 。这时若是天公降雨 , 真是太宝贵了 , 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从节气上说 , 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 , 这是个既需要雨水 , 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 , 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 , 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 , 该有所活动了 。龙抬头了 , 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 , 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 。不过 , 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 , 通俗易懂 。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 , 这往往被人忽略 。古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 , 是太阳在运动 。早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 , 人们就把太阳在恒星之间的周年运动轨迹视为一个圆 , 称为黄道 。再利用某些恒星把这个圆分为28个等分 , 形成28个区间 , 称为二十八宿 。“宿”表示居住 。如果观察月亮的运行 , 它基本上是每天入住一宿 , 待28宿轮流住完 , 大约一个月 , 所以称“宿” 。把这28宿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平分 , 每个方位便有7个宿 。对这28宿 , 都给它们起了名字 。在东方的7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 , 它们构成一组 , 称之为东方苍龙 。其中角宿象征龙的头角 , 亢宿是龙的颈 , 氐宿是龙的胸 , 房宿是龙的腹 , 心宿是龙的心 , 尾宿、箕宿是龙的尾巴 。在冬季 , 这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 , 黄昏以后也看不见它们 。至二月初 , 黄昏来临时 , 角宿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 。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 , 只是角宿初露 , 故称龙抬头 。《说文解字》在解释“龙”字时说:“龙 ,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 能细能巨 , 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 , 秋分而潜渊 。”都是指这苍龙7宿在天空的隐现变化 , 并非是真有一条动物之龙在变换 。“春分而登天”是指春分时期 , 角宿开始出现在天空 , 东方苍龙初露头角 , 即是龙抬头 。[编辑本段]二月二的发展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 , 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 , 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 , 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 , 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 。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 , 应龙居处在南方 , “故南方多雨” , 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 , 风雨是谒” , 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 。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 , 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 , 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 , 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 , 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 。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 。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 , 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 , 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 , 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 , 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宴会上 , 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 , 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 , 压放在斛下 , 让大家猜 。根据猜的结果 , 有赏有罚 。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 , 又有娱乐 , 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不过 , 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 , 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 , “二月二 , 谓之龙抬头” 。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 , 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 , 叫作“龙鳞”;若包饺子 , 则称为“龙牙” 。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二月二的传说】谚“二月二 , 龙抬头” , 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 , 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 。小龙贪玩 , 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 。有个小伙子 , 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 , 搅浑河水 。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 , 小龙被击败 , 只好播雨 。其实 ,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 , 百虫开始苏醒 。所以俗话说“二月二 , 龙抬头 , 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 , 鳞中之长 ,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 , 能长能短 , 春分登天 , 秋分而潜渊 。”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 , 武则天当了皇帝 , 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 , 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 玉帝得知后 , 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 , 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 , 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 , 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 , 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 , 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 , 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 , 猛然想起 , 这玉米就象金豆 , 炒开了花 , 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 , 并在院里设案焚香 , 供上“开花的金豆” , 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 , 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 , 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 , 只好传谕 , 诏龙王回到天庭 , 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 , 民间形成了习惯 , 每到二月二这一天 , 人们就爆玉米花 , 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 , 龙抬头 , 大仓满 , 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 , 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 , 称作“打囤”或“填仓” 。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 , 仓囤盈满 。节日时 , 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 。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
- 在吃羊肉的同时能吃火龙果吗
- 中国有和牛吗
- 鸭子飞了龙岩泡鸭爪,吃了很多的龙岩泡鸭爪对身体有什么害处
- toto水龙头价格是多少
- 2006年2月28日是什么命,2月28日出生是什么命
- 方舟手游棘背龙有用吗
- 龙珠软膏去痘印吗
- 宝皮龙是什么意思
- 雪铁龙sos灯闪烁是什么意思
- 2月28日出生的人很可怕,历史上的今天2月28日都有哪些名人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