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相遇,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单纯被外貌吸引而一见钟情,不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草亭初见时的彼者有心我则无意 。
她梨花院落深闭门,十年读书在南窗,没有体会过人情冷暖世事维艰,心里皆是先贤高风亮节、盛世清明景象 。与其他少女徒然“花落水流红,无语怨东风”的空荡荡的年华相比,她的韶华是在融在翰墨书香中的 。说她从不曾有过“应是绿肥红瘦”的感慨吗?也未必,然而她对李贽的激赏,为了登书楼宁愿以身相许的毅然,都成就了她本身的卓尔不群 。然而同时,她是沉溺在幻想中的女子 。她毕生之愿即是登上天一阁,此生嫁与书楼 。她崇尚李贽,然而李贽成为朝廷禁忌,天下莫不噤声,无人可与促膝共言,(实则李贽割喉自绝,逝世后多有人为之吊唁,袁中道的《李温陵传》还颇为出名)她心里未尝不期盼一个知己呢?
她寻寻觅觅,终于对现实失望,转而于书中溯寻蓬莱之境,与先贤哲人凭高酹酒,然而曲高和寡,终不免独自寂寞 。与如笺的乍然邂逅,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自成;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记得辛稼轩的那首词吗?“那人”的出现,是千回百转,寻寻觅觅,心灰意冷下的蓦然惊喜,是经历了失望乃至绝望后的感激莫名 。上阙的宝马香车,凤箫玉壶,歌舞颦笑,下阙的蛾儿雪柳,笑语盈盈,都不过是为这一人设情设境,挖空心思渲染出的元宵盛景不过都是为了引她一人出来的盛大声势,如果没有这人,那么如此繁华至斯的元宵佳节又有何意趣呢?
——那一瞬间是千秋万载永恒的,即是沧海变田田变海,又焉能不为之动容 。
明朝梁辰鱼的《浣纱记》中,西施唱:“笑我寒门薄命,未审何时配他;笑你王孙芳草,为审何时配咱 。”滚滚红尘,芸芸黔首,相遇几率之微不啻千万分之一 。有多少才子佳人,天设地造,然而乃至红颜凋零终不得一见;有多少志同道合之人,各自漂泊一生而无把臂言欢之缘 。
李清照和李后主同为旷世奇才,词坛之魁首,然而时代迥异,引得词家每叹“恨二李不相逢”;杜甫和李白之遇,杜甫挥毫而书“乞归忧诏许,遇我夙心亲”,是一见而彼此相惜,志趣相投也,后人常谓之千古第一盛事;张生于普救寺无意之间见得莺莺,两心暗许,竟就此成就一段姻缘佳话 。然而范容与如笺之遇,却令观者更为之惊喜感动 。盖如笺不独有卓识高见,爱书之痴;不独是二八年华,容颜正好 。
她是红颜知己 。可以秉烛促膝阔谈不倦,可以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可以红袖添香凉夜伴读,可以登阁释卷共守书楼 。在古典中国的情怀中,红颜易逝,知己难寻,红颜知己尤是难中之难,众里寻他千百度而不可得也,千百年也只出了一个李清照和赵明诚,冒辟疆和董小宛而已 。
范容和如笺的相遇,更不像是才子佳人一见,两下有意而不曾多言,这种传统模式是常要让人着急的 。既然是有着共鸣的独特性格的两个人,他们的初遇必定也要与众不同,不可有规矩循蹈之 。思量来去,倒有些像是林妹妹初进贾府 。宝玉乍见之,脱口而出:“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然而彼时犹是宝玉直抒心臆而妹妹心有顾忌、未敢多言,两个人不曾有感情的直接交流,互相犹不知虚实 。然而范容和如笺,却是一上来便奠定了知己的情谊,在相互酬唱中完成了对彼此的确认 。
《毛诗序》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咏歌舞蹈,是比直言乃至吟诗更强烈的表达方式,如笺和范容的这曲《独坐》,不独老杜之诗不足比之,宝玉那句字字珠玉的“这个妹妹我见过的”亦不可比肩也 。
李贽是我最喜欢的文人,自中学时代就开始了 。
尤其是上面这首诗,与本人的志趣颇为相投 。
李贽出生在1527年的明朝嘉靖年间,中国社会相对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初现 。因此作为一个具有波斯血统的福建巨商后代,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重新考量 。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与正统文化交锋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
李贽的思想,大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提倡“童心说”,反对摹古,主张真实自然,自认为自己的均是“离经叛道”的理论 。还是颇有自知之明的 。这比后来被中原文人奋起追捧的、以自然清丽为旗帜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整整早了一百多年 。不得不说,每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当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若不肯吐故纳新,则迟早要被颠覆的 。
- 与花团锦簇相近的成语
- 与化学有关的安全事故
- 与恍然大悟的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与回味无穷类似的词语
- 与火有关的神话故事
- 与机会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 与孔明有关的歇后语
- 与孔融让梨一类的成语
- 与孔子一样有名的古人有哪些
- 与匡威类似的鞋子还有哪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