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文化是什么意思( 三 )


这样的形象跟所有年代所提倡的积极、健康、向上主流精神相悖论,但却在此时此刻,恰好跟这个时代青年文化无缝切合 。他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 。
▼丧文化的词汇表达含义
“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这些搭配在葛优躺图片上的文字,也从来都没有掩饰过这批青年人想通过葛优来传到什么思想感情 。简单说,就是想要躺着,不想思考,什么都不想干了 。
▼丧文化的代表人物
除了葛优躺外,丧文化代表人物还有网红青蛙 PEPE,有四肢的咸鱼,还有舶来品懒蛋蛋诸如此类的形象 。他们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自嘲式的信息 。
咸鱼
咸鱼是永远也翻不了身的 。咸鱼努力了,也还是咸鱼,成不了生猛海鲜,所以,就干脆随随便便混日子了 。
葛优躺
蓄着星星点点的胡渣,穿着花短袖,眼神迷离,嘴角微张仿佛灵魂出窍,“葛优躺”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无可恋 。
佩佩蛙
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悲伤的蛙了,永远眼含泪水,满脸淡淡的忧伤 。
佛系青年
最后的重量级人物当然是网红“佛系青年”了 。他泡杯加枸杞的菊花茶,一手一只热水袋,嘴上直说:fine,anyway.一脸云淡风轻,浑不着意 。
▼丧文化的原因分析
网络媒体分析:
关于90后的研究我们也看过不少 。他们所身处的成长环境,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他们经历了空气污染、数次地震、房价高企、就业困难等种.种压力,他们通过互联网得知全球范围的动态,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风险社会 。跟其他年代寻求外部扩张不同,90后知道外部扩张是要承担风险的 。并且,他们享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为扁平的家庭和就业关系,对他们来说外部扩张不是必须的 。他们更经常谈论的是“我”,是“成为我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
互联网工具成为他们情绪的宣泄口 。有一部分人通过互联网释放自己的里人格(在这里,里人格指内心想法),他们把负面情绪、犬儒的理想释放在网上,而在日常生活的这个“我”,似乎跟互联网上的那个“我”没有半点关系,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共用一具躯体的两个不同灵魂 。但更多的是另一部分的人,他们是内外统一的青年人——我就是我,我是一个完整、独立,并勇于为自己发声的个体 。
这批内外统一的年轻人乐于做自己,不需要扮演别人心目中三好青年的完美形象,所以承认自己是垃圾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他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缺陷,并为自己而活,接受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与自己和解 。
像葛优躺这有带有负面情绪的形象在微博走红,是青年人勇于去转发、去分享、去倾述、去再创作,去告诉别人“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我觉得躺着什么都不用做的状态挺棒的” 。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在以前,内心迫切希望当一个不劳而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人,也会羞于开口吧 。
先前我已经说了,葛优一躺表现出来的颓废、绝望、悲观、生无可恋,正是这批超时工作、超额吃饭、压力大、挣钱难的大众内心状态 。压力大很容易理解,但为何压力大导致的不想努力会成为全民狂欢?是什么导致了他们选择了葛优躺来传递内心的渴望?
我认为,这是因为传统努力已经难以实现生活的质变和阶层的上升了 。目前在这个国家,由于社会成本高居不下,下层通道往上的空间逐渐已经堵塞 。我们都知道“不努力就去死”、“越努力越幸运”诸如此类的励志名言,但是更有把握的是“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 。”
这样绝望特质的发言,是青年人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的“丧(sàng)文化”的崛起 。
学术界分析:
青年“丧文化”产生与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虚拟网络的现实“拟构性”、青年自我的“主动污名化”、集体和社会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微时代”的情绪感染:从“微”到“大”等四点 。应当采用“性与谨慎并行”的方式对待青年“丧文化”,应当运用优势视角对青年“丧文化”展开研究,应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
▼丧文化的表现
千百年来已经有无数人这样躺着了,葛优并不是第一个 。但是“葛优躺”能够在此时此刻走红,跟它背后青年人息息相关 。这批人转发带有“葛优躺”照片的微博,纷纷留言说自己每到周末就是这个样子,而且想要每天都是这个样子 。他们大多数是90后,是目前微博上最活跃的用户年龄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