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什么意思( 三 )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尤索林 。他最初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入伍,到头来却发现这场战争不过是场骗局 。上司们只顾升官发财,米洛这种无耻之徒在大战中如鱼得水,越是卑鄙的家伙就越能名利双收 。士兵们的牺牲毫无价值,更没有丝毫崇高感 。于是他成了不可救药的厌战者和怕死鬼,千方百计地想脱离战争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凡是精神病患者就可以被遣送回国,尤索林认为有机可乘 。但该军规又规定,凡想回国者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说明自己不能再飞行;而既能提出申请,就说明申请者不是精神病人,因此还得飞行 。尤索林又寄希望于飞满规定的次数后停止飞行,第二十二条军规明确规定,飞满32次的飞行员即可不再执行飞行任务 。可尤索林完成规定次数后却仍不能停飞,因为军规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飞行员终止飞行前必须执行长官的命令,而卡思卡特上校的命令使他必须继续飞行 。尤索林一直飞到50次仍不能如愿,最后他终于彻悟到第二十二条军规不过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圈套,自己根本就无法摆脱它的控制 。
《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表层意义十分明显,暴露美国军事官僚机器的黑暗和不人道,揭穿了美国政治与军事政策的伪善本质,但这并非小说的根本主题 。它真正要告诉人们的,是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谬性 。事实上,战争只是一个喻体,“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对一个毫无理性可言的世界的高度象征 。它无处不在,俨然一种凌驾一切之上的神秘力量,操纵着芸芸众生 。它肆意嘲弄人类建筑在理性基础上的宗教、道德和社会结构,使人生的意义变得荒诞不经 。它看似无形,实则是一张天罗地网,人类的任何挣扎都无济于事,只能是越陷越深 。因此,小说是对二战之后西方人生存状况的深刻揭示 。
《第二十二条军规》具有典型的“黑色幽默”风格 。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以反讽为基础的艺术构思上 。作家认为,世界不可理喻是不可更改的现实,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既然这是一个倒错的社会,那么正常的人类生活准则就成了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东西反而成了正常的 。在这种构思上的反讽中,幽默的效果就产生了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为部队帐篷的门朝哪个方向开而大打官司的佩克姆将军和德里德尔将军,看到了因设计出让士兵双臂不动的行进模式而一鸣惊人的谢司科普夫少尉,看到了同时承包炸桥和保桥的迈洛,看到了坚持一丝不挂、游来荡去的尤索林……作家不动声色、一本正经地把这一切当作正常的东西呈献给读者,而读者在领悟了其潜台词完全对立的含义后,禁不住便露出一个苦涩的微笑 。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什么意思】在创作主体与作品所表现的客体之间制造“审美距离”,是小说又一鲜明的艺术特点 。作家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克制态度,有意不对笔下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道德或价值评判,相反,越是严肃、庄重的事情,越是举重若轻、玩世不恭地冷嘲热讽 。如小说中有一段关于尤索林心理活动的描写,他看到一个穷孩子“缺鞋少袜,头上的黑发也很需要修剪 。他满面病容,显得苍白而忧伤 。”尤索林“对他的穷困深表同情”,以至于“恨不得一拳把他那苍白忧伤,带有病容的面孔揍个稀巴烂,把他打死,免得他使人联想起就在这天晚上,意大利还有无数苍白、忧伤、面带病容的孩子…… 。”这种表达“同情”的方式实在有悖常理,而实际上,它却基于作家这样一种美学观点:既然苦难是一种普遍存的现象,人又无力改变它,就只好用残酷来拉开与它的距离,用审美的观照来“玩味”痛苦,不去发那些感伤而徒劳的道德感慨 。作家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后退一步,在可怜、可怕、崇高、卑下,总之是在一切需要投入人的道德情感的地方“天才地”发掘出幽默和滑稽,在笑声中嘲弄社会,同时也嘲弄自己 。这笑声其实并不轻松,而是充满了辛酸与无奈 。
小说的“幽默”,还产生于作家采用的逻辑悖论的手法上 。“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就是一个逻辑悖论的典型,这是十分明显的 。然而更令人叹服的是,作家居然用这种手法来编织情节 。如小说中牧师受审一节:两个“政府派来的”军官不由分说把随军牧师带走了 。路上,少校劈头就说:
“这就是你犯下的一项大罪,神父 。”
“什么罪?”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上校说,“但是我们会调查清楚的 。我们肯定你的罪行是非常严重的 。”
牧师随后被带进地下审讯室,按照要求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少校看过后,“露出大失所望,满心厌恶的神情”,一口咬定那不是牧师的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