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刘景文的诗意是什么意思( 二 )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 , 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 , 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 , 现在早已翠减红衰 , 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 , 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 , 虽然蒂有余香 , 却亦枝无全叶 , 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 , 依然劲节 。
自然界千姿万态 , 一年之中 , 花开花落 , 可说是季季不同 , 月月有异 。这里 , 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 , 写出它们的衰残 , 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 , 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 , 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
这是因为 , 在百花中 , “唯有绿荷红菡萏” , 是“此花此叶长相映”的(李商隐《赠荷花》) 。历来诗家咏荷 , 总少不了写叶:如“点溪荷叶叠清钱“(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接天莲叶无穷碧”(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由此看来 , 终荷花之一生 , 荷叶都是为之增姿 , 不可或缺的 。
苏轼深知此理 , 才用擎雨无盖表明荷败净尽 , 真可谓曲笔传神 。同样 , 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 , 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 , 姿怀贞秀 , 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 。花残了 , 杖还能傲霜独立 , 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 。
诗人的观察可谓细致 , 诗人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亦可谓强 。这两句字面相对 , 内容相连 , 是谓“流水对” 。“已无”、“犹有” , 一气呵成 , 写出二花之异 。
参考资料:赠刘景文-百度百科
古诗赠刘景文的大意?《赠刘景文》是苏轼的作品: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
起句“荷尽已无擎雨盖” , 平仄为“平仄仄平平仄仄” , 是首字、三字不论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律句 。第二句“菊残犹有傲霜枝”关键位置平仄为“平、仄、平” , 符合相对规则 , 第三句“年、景、须”为“平、仄、平” , 符合相粘规则 , 第四句“是、黄、绿”平仄为“仄、平、仄” , 符合与第三句相对的规则 。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 , 押平水韵“四支”部的七绝 , 平仄正确 , 格律严谨 。
从内容上来看 , 这是一首写景诗 , 但是从标题和第三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来断 , 这更是一首勉励好友而且自勉的作品 。
“荷尽已无擎雨盖 , 菊残犹有傲霜枝 。”
目之所及 , 残荷败菊 , 虽然一片荒凉 , 老枝却挺立寒霜 , 另有一些风度 。
残荷叶败菊花残 , 只剩下了寒霜中挺立的老枝 。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最是橙黄橘绿时 。”
前两句是具体描写秋末的气象 , 后两句则话锋一转 。和大多数人看到秋冬就感觉萧瑟不一样 , 苏轼反而觉得 , 这样的季节才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 因为这正是收获的季节 , 橙子黄了 , 橘子还未成熟 , 带有勃勃生机的绿色 。
朋友 , 你要记住 , 这橙黄橘绿的日子 , 才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啊 。
这是描写秋末冬初的景色 , 荷尽菊残 , 看似萧萧瑟瑟 , 却橙黄橘绿 , 另有一番风情 。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为了鼓励有国士之才的刘景文 。此人有才 , 却仕途不达 , 六十多岁了依旧潦倒 。苏轼极为推崇他 , 两人成为知己 。苏轼一边向上面举荐他 , 一边安慰、鼓励他 , 既悯伤其愁苦 , 又希望他振作 , 不因老病困穷而长此颓唐下去 。
其时苏轼在杭州任上 , 也已经过了半百 , 正是年富力强 , 人生阅历积累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 。所以这里的“一年好景君须记” , 其实暗中比喻自己和刘景文都走到了人生的金秋季节 , 阅历丰富 , 却又年富力强 , 正是“橙黄橘绿”最好的人生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