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如何选拔人才( 三 )


韧性是零级的人承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稍微遇到点压力就选择放弃,这个级别的人基本很难做成什么事 。职场上确实有不少天资聪慧、被人广为看好的人到最后碌碌无为,有些比较愚钝但十分执着的人最终能有所成,个中差距就在于韧性 。
韧性一级的人往往压不垮,这类人在工作中可以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情绪,能顶住工作的压力,不过这类人虽然任劳任怨,但是也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
任性为二级的人叫「干得成」,这类人不光能顶住压力,还能把事情做成 。韧性为三级的人则更厉害,他们可以通过建设性的方式消除他人的敌意或者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不受制于压力,还能把压力解除 。
韧性其实就是人生的厚度,在韧性三级的人的眼中,困难几乎是人生的日常,在挑战困难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自我超越的喜悦,反之在零级人的眼里,困难可能就是过不去的坎儿 。

华为是如何用人的--以奋斗者为本

每个人的背景情况不同,价值观不同,在职场的诉求也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无休止「996」奋斗,但也不是每个人都享受安逸不问挑战 。所谓的奋斗者其实也是贡献者,他们不同于劳动者;而劳动者就是要求付出就有回报的人,比如加班了就要给加班费 。按照上面五个素质,每个组织可以自行界定奋斗者的标准,比如:任性二级及以上的员工才可能是奋斗者 。
华为的态度是尊重劳动者,但更推崇奋斗者,强调的是为最终结果奋斗,也要为最终结果买单 。同样员工的贡献不一样,回报也不一样 。劳动者如果享受了安逸,就无法参与配股;而奋斗者因为超额的付出,就可以获得额外的配股和分红 。
“以奋斗者为本”是华为提出的用人文化,其实它的核心还是让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我们在职场上遇到的很多实际情况是,领导总认为员工能力不足,做得不够好;而员工却总认为领导要求太高,没有给自己合理的报酬 。
的确,让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但合理二字确实很难界定 。面对这种情况,华为采用的方法就是绩效大排名,每一个部门都对自己的员工进行排名,上级管理单位再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排名,排名前 20% 重点培养,排名靠后的可能要末位淘汰 。这个排名看似耗时耗力,实则十分必要 。从博弈论的角度讲,只有当信息足够公开时,系统往往才能达到最优平衡点 。这就好比市场中,信息越公开透明的商品,其价格本身越能反映商品自身的真实价值,做到一分钱一分货 。为什么其他公司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呢?因为公开信息恰恰会给管理层带来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政策下,任何的不公都难以隐藏,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华为管理层的担当 。凡事没有绝对,只要华为可以保证奋斗者获得足够的回报,那企业就在良性的发展循环中 。
实际情况中,员工特别是基础岗位的人员,他们考虑的多是确定性或者硬性的需求;影响他们入职的关键因素是薪酬、福利待遇(各类补贴)、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等 。随着 社会 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岗位兴趣度会越来越低,同时工作时间、企业文化等对于员工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企业进一步去思考区分推进,比如夜班岗位的精简、包吃、包住、工作时间的调整、提升工作的幸福指数……
纵观周边很多企业,在还没有真正成为大企业时,就已经染上大企业病,突出表现在组织僵化、信息不畅、职责不清、决策复杂、行动缓慢、本位主义、协调困难、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等,而且这类企业的员工,可能既不是奋斗者,也不是劳动者,而是敲钟者,取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之意;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对标劳动者,甚至有些时候还不如劳动者那么本分,在索取回报时又对标奋斗者;他们即希望可以享受安逸,也要超额的回报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可能需要检查思考下:组织在攻坚克难时,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奋斗者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奋斗者,哪些是奋斗者,怎么形成奋斗者优先的文化!

都说人贵在有自知之明,实际上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是件很难的事 。通过主动性、概念思维、影响力、成就导向和坚韧性,这五个标准,显然对我们每个人了解自己也有很大的裨益,我们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时,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