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用户的运营方法和场景解析 用户下沉怎么做( 七 )

  • 我们的准入门槛:是否设立一定限制规则,保证进入分发池的内容适合分发,这个数量达到了吗?(真的是用户喜欢的内容吗) 。
  • 我们的召回层:是否通过多种策略,从分发池中提取用户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优质文章 。
  • 我们内容排序:是否依据多种特征,对提取好的文章进行排序,形成推荐List 。
  • 信息流规则层:是否真的在排序后的推荐List中过滤部分badcase,维护了用户体验 。
  • 基于以上四块工作的拆分和联系,我想表达的是,产品、(内容)运营和算法需要紧密配合,内容准入这块尤其重要,因为是内容分发的基础 。
    其次是内容体验,很多用户反馈题文不符,点进去真的不知道在讲什么 。这些细节都是阻碍算法推荐的绊脚石 。而这部分是需要产品核心关注的用户痛点 。
    项目执行的过程,产品或运营都需要关注用户场景 。
    产品或运营要针对核心痛点找到用户使用场景,很多时候用户使用APP的环境比我们想象中复杂,会受到网络环境、手机机型等原因导致无法在APP上完成操作 。
    产品需要思考在这些特殊情况下,怎么去改善用户体验 。特别是用户基于什么样的场景,需要使用你的APP,这一块深入研究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结论 。
    就如大众点评一样,一直以一二线城市用户作为目标,一二线城市体量大,城市商圈呈现点阵式分布,人们讲究吃的好而精致,而这种场景在四五线城市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四五线小县城可选的商家有限,一般好吃的集中在某几家,且当地人都比较熟悉 。
    回头看看美团,打法比较下沉,美团早期从团购起价,核心是怎么吃得“更便宜”,更符合下沉市场人群的特征,因此虏获了一大批四五线下沉人群,美团也正是因为注重下沉市场的开拓,才能不断拓展用户量,后期美团收购点评,与美团的市场占有率很有关系 。
    运营在执行落地过程中,要去挖掘人性共鸣点 。比如像拼多多那种传播,就是通过“砍价”的爆点,大部分用户喜欢砍价的乐趣,这些都是人性共鸣点,所以用户会主动传播 。这个共鸣点是可以不断进行变化的,核心在于怎么挖掘到核心用户的共鸣点 。拼多多抓住了用户喜欢“砍价”的乐趣,砍价这个功能为拼多多带来了大量新增用户 。运营可以把热点与方案结合激发用户共鸣,让用户主动分享是运营在方案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 。
    举个例子,我们当时想在APP底导做个下沉用户的话题社区(交代下背景,APP是内容咨询型APP),一开始社区定位为“女性情感社区”,后来在跟老板陈述方案时方案被质疑了,老板的点非常简单直接,如果社区定位为女性人群,必然拉动不了大盘数据的增长(女性人群占比不到大盘的1/2,而愿意互动的人比例更少,当时不到2%),公司目前做任何产品创新都需要服务核心指标,APP使用时长或者DAU 。那社区的价值是什么?
    基于这样的质疑,我们总结了社区最大的问题,即下沉人群社区流量如何转化,如何让大盘用户都能进入到社区功能 。
    结论是,我们不希望圈定人群做垂直社区,而是基于用户的话题兴趣,找出他们话题的共同点,按照不同的人群去打造个性化话题圈子,为什么叫个性化的话题圈子?
    因为我们的社区,任何用户进来都能找到自己想聊的话题,这得益于我们强大的算法分发 。
    最终,有个定位是“聊一聊”版块诞生了,在APP底导呈现如:立夏吃啥、本地热议、粽子PK……每周运营根据热点、节日节令换话题,话题因人群、地域SAB级城市而差异 。我们先切了学生人群和广场舞大妈这部分下沉用户群体(学生羊毛党其实也很多),并为他们精准推荐了相关内容 。
    从一开始的思考到打法落地,我们便确定不做单一的人群话题圈子,我们要呈现话题的多样性,引导用户参与并产生UGC,同时匹配用户特征进行相关话题分发,运营策略上,会通过流量获取(push等),高热置顶,金币赞赏等方式,引导用户进行互动,建立关系 。与常规的垂直社区拉开差异打法,去社区化,直接定向话题承接 。
    这个方式一是突破了活动的周期性,二是增加了用户互动 。三是基于此,我们可以拓展更多的内容型产品:如特定人群的榜单、专题等 。另外就是可以覆盖大盘用户,不像传统社区,只服务于少数用户 。事实证明,社区刚灰度上线,发布率远超预期,达到了10%!
    什么因素促使下沉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一个字:钱!赚取金币or红包,是吸引绝大多数用户使用手赚型APP的主要原因 。可以看几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