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短视频“舞台社交” 短视频用户分析:5.9亿用户的狂欢】在用户主观认知上,也有同样的发现 。企鹅智库发布的《快手&抖音用户研究报告》中显示,激发创作欲的第一动力就是“看到别人拍的视频有趣,忍不住尝试”,排名第二和第三的“记录生活”和“秀一秀,获得关注”,是表演欲望的展现 。

文章插图
娱乐减压有余,生活减负不足,短视频难当“社交”重任如前文所述,“社交向”短视频的娱乐功能和表达功能毋庸置疑,那么娱乐和表达之外,短视频的社交功能就不那么清晰了 。众所周知,“社交”的第一个要素是“信息传递” 。在社交应用头牌——微信——的历年数据报告中,“信息传递”始终排在首位 。

文章插图
就信息传递而言,单条形式的信息更加简练,连续性的声音和图像长于生动 。从微信披露的数据来看,用户每日发送信息量450亿次,是音视频呼叫次数的112.5倍,也就是说,大多数场景下,人们习惯使用非连续的方式交流 。
文字、图片社交注重信息传递效率,视频社交偏向娱乐以及场景重现,这是短视频社交面临的第一个尴尬 。
第二个尴尬来自“融入生活” 。社交必然包含人与社会的交往,且深刻扎根于生活之上 。恰如微信力推的“智慧生活”,主张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为生活“减负” 。盘点当下的“社交向”短视频应用和主打社交的短视频应用,大部分仍然聚焦精神层面的“娱乐减压”功能 。

文章插图
据友盟全域数据显示,一个热衷社交向短视频的用户的一天有四个活跃场景:“通勤提神档”“午间下饭档”“民间剧场档”和“深夜减睡档”,这4个时段显然都不是日常社交的典型时段,更接近私人的休闲场景 。

文章插图
流量思维下的泡沫之舞,短视频的社交价值何在?那么有没有特定人群认为短视频具有社交属性呢?从使用决策分析中可以看出端倪 。
首先以性别区分 。短视频用户以男性略多,然而社交向短视频是唯一一个男性用户集中度低于女性的细分领域 。也就是说,在使用决策上,女性更倾向于认为短视频是社交属性应用 。

文章插图
再以年龄划分,70后、90后是短视频的主力用户 。但是70后并不热衷短视频社交,他们与80后、85后一样,更倾向于将短视频视为资讯属性应用 。90后、95后则倾向于将短视频视为社交属性应用 。

文章插图
在地域分布上,二线、三线城市的用户比例最高 。在倾向性上大体呈现出的差异是:越是高线城市,越倾向将短视频视为社交属性应用,越是低线城市,越倾向视短视频为资讯属性应用 。

文章插图
女性、年轻群体、高线城市,是短视频社交属性的消费主体 。简言之,“社交向”短视频仍然是流量思维的产物,它俘获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关注的核心人群,却并未提供更为清晰、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与此起彼伏的流行趋势一样,是互联网浮躁泡沫上的新式舞蹈 。
短视频的下一站:回归内容的弱关系社交既然“社交”不是短视频的使命,更非它的终点,那么“社交向”短视频与之后的短视频社交应用,优势又在哪里?在于内容、弱关系与个体价值展示平台 。
首先,短视频的影像内容更容易理解、容易模仿,在知识教育、技能培训领域应用价值极高;其次,基于内容的弱连接关系,是文化传播、政务宣传的绝佳阵地;再次,UGC模式为个体价值展示提供机会,让“民间高手”从芸芸众生中涌现出来,通过弱关系社交实现才能的发挥与扩散,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
当下主流的“社交向”短视频已经开始发力,无论是抖音的“传统文化”、“贫困县景点”,还是快手的“当代百工图”、“快手课堂”,都在致力于打破“流量思维”的局限,回归内容的价值和个体价值,我们相信,未来的短视频社交也会致力于这个方向 。
- 明日中元节,别忘了“蒸3样,煮2样,忌1事”,为家人祈福纳祥
- 大凉山“慢火车”成彝族老乡“致富车”,她见证了这24年的变化
- 国学文化常识之“三教九流”,辨古看今识其值
- 「晒晒咱的国之重器」全域型海洋生态牧场:走向深蓝的巨型“粮仓”
- 日牌洛丽塔和国牌洛丽塔,是否存在“服装面料”上的区别?
- 微信多开电脑 电脑微信多开方法视频教程
- 那些苏到骨子里的情话,“撩妹高手”王小波爱情经典语录
- 调的多音字组词多音字内容介绍
- 濡组词濡可以组什么词
- 学魁榜助你变身“时间管理大师”,事半功倍高效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