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渭河的资料( 四 )


2、 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步伐,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
渭河流域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其水资源已经难以支撑关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缓解渭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短缺问题,首要和可行的是实施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明确提出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的重点调水工程,是促进关中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近期应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设,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形成陕西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 。
3、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维护渭河健康生命
水的资源特性、流域特性、功能特性、服务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必须进行统一管理,这也是新时期治水方针的要求 。目前,渭河水量统一调度初步建立了计划用水制度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用水,促进了流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标志着渭河流域水资源向统一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鉴于渭河流域复杂的情况、特殊的河情,加之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管理手段落后,许多基本情况、基础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调度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调度工作在很多方面难以满足水量统一调度的要求 。近期要加强水文监测及取、退水计量设施建设、水量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推进水量精细化调度和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的实施 。同时,要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为基础,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量统一调度中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明确事权划分 。
4、构建渭河绿色生态长廊,支撑关中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渭河治理中,要以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加快渭河水生态环境建设,将渭河建设成为生态型河流,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率先发展 。近期,以渭河河道水环境为依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渭河沿岸各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立足于大关中建设,尽快推动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构筑关中绿色生态走廊,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带”建设 。
解决渭河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协作,共同行动,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解决好渭河水资源问题,使渭河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
5、渭水 - 建国后的改造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 。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 。自从宝 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 。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 。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25000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 。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12614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 。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 。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 。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
9 相关问题编辑本段
9.1 主要问题
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
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
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
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
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 。
⑥下游三门峡威胁渭河
9.2 主要措施
①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
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
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
④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⑤构建渭河旅游娱乐生态景观体系;
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
10 管理条例编辑本段
《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全省征求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