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主旨是什么( 四 )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也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理解 。这里既写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 。“守着”句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 。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 。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 。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象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 。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 。自瘐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者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 。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 。表面上“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在此文中想表达什么思想?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字易安 。是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诗礼贵族之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当时的文学家,曾师从于苏轼 。王拱宸,以忠厚和才学被皇上点为状元,他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是李清照的母亲 。得天独厚的遗传与家庭的熏陶,造就了才调绝伦的李清照 。十岁出头的年纪时,李清照已经才名远播 。此时的她,过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贵族少女生活 。
及至及笈,嫁与赵明诚为妻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政敌,但是李清照素有才名,赵明诚也以好学、忠厚而闻名于仕宦人家,因此两家弃宿见而结亲 。赵李婚后过着校书赏画,指述典故,斗诗拼比才情的富足的精神生活 。二人节衣缩食收藏金石书画,收藏品蔚为大观,可以盈屋充栋 。琴瑟合鸣的日子中,偶有离别,李清照描摹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少妇情怀 。
但是世事无常,转眼间金军的马蹄惊破了琴棋书画的风雅生活 。靖康之变,宋室南迁,赋闲十年的赵明诚被启用 。赵明诚赴任后,三个月的时间,病入膏肓,西去 。“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的夫君成为李清照心头永远的追忆和伤痛 。
夫妇二人一生的金石书画的收藏,或毁于战乱,或上献朝廷,或被偷盗,所剩无几 。
李清照的这首词,写在战乱、国破、离丧、南渡之后 。
李清照善以触手成春之笔,以极平易的口语道出的极雅致的情怀,而又极工,仿佛于天地之间长袖广舒,随兴而舞,却又步步踏韵,自然之至,工整之至 。李清照的词,流传下来的词篇篇是精品 。而这一首,又是李清照的词中的神品 。
这首词的韵律之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历来的评论家对这首词无不尽赞美之词 。
李清照与赵明诚没有子女,南渡后的李清照,孑然一身,想到夫婿墓前可以合抱的树木,是否会悲叹“尔金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
二人毕生收藏的金石书画,即使没有战乱,也会有人事代谢,总有一天会散去,流入别家,恰如当初它们流入二人的手中 。
这首词的韵律之美,乐章之美在这里无需多说 。诗人在这首词里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多少年来却始终是个迷 。诗人到底在寻觅什么?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了佛家的瞬息万变 。这首词,已经超出了审美意义,上升到哲学意义上对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追寻 。谁是谁的最终归宿?人的最终归宿在哪里?通向归宿的路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