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的诗是什么( 五 )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
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
3.关于雪夜的诗句古诗
夜雪
作者: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4.形容雪夜的诗句
1、《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2、《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
3、《除夜有怀》
唐代: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
译文:跋涉在道路崎岖又遥远的三巴路上,客居在万里之外的危险地方 。四面群山下,残雪映寒夜,对烛夜坐,我这他乡之客 。因离亲人越来越远,反而与书童和仆人渐渐亲近 。真难以忍受在漂泊中度过除夕夜,到明天岁月更新就是新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