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如何看待生死( 三 )


通常,如果是极少量的无害动物遇险,我愿意伸以援手,助其脱困,譬如一两条涸辙之鱼 。但是,若待救援的对象太多,我往往袖手旁观,譬如大量遭旱的螺蛳 。
对君子而言,毕生所求,可能莫过于“无愧”与“心安” 。动物并非因为自己而遇险,当然无愧——至于救与不救,救多救少,心安便好 。
【道教如何看待生死】须注意的是,人不可不仁,也不可太仁 。若拘泥于仁慈,则可能为小仁小慈劳累终身,而大事大德难成 。
向生而生——超越忧惧的道家生死观死亡是每个人注定的最终归宿,尤其是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杀伐无常的时代 。然而,道家却以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给人以面对生死的淡定与从容,它的生死观蕴含着对生命价值的追寻探讨 。品读《道德经》、《庄子》等典籍,我们能发现道家顺自然,尽人事的豁达与超脱,以道观之,生死不过是道的自然变化 。正因如此,道家的生死观呈现出安时处顺,不喜不惧的特点 。

从时代背景来看,先秦时期的人民寿命普遍较低,而乱世的战火更拉低人们的平均寿命,在这样的社会下,当时普遍出现拥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的学派不足为奇,儒法墨都以匡扶天下,建功立业为使命 。但是道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硝烟四起的时代中,道家认为人所需要的不是沉迷功名,流于世俗,而更应该知道自己何所守,何为生命的价值与追求,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具体来说,老子所生活的时代属于春秋时期,此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社会秩序被打破,上至诸侯下至平民都以私欲为第一追求,不再遵守社会规则与道德规范,因此老子提倡凡事包括生死都应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不能被欲望蒙蔽双眼,合乎道的生活才是最佳的生活状态 。到了庄子所生活的战国中期,群雄四起,战争不断,由此带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人们丧失了对生的希望追求,变成了麻木的生活,于是庄子追寻生命的意义,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在乱世中找到个人存在的价值 。

道家是一门无为而无不为的学派,道家不尚空谈的性质决定其生死观也并非浮于人世,所以它的生死观绝不是轻生倦世,而是超越迷茫与狭隘的人生观 。《道德经》曾说:“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道家的生死,是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有限的时间中,应绽放最美丽的生命之花 。《道德经》在第四十八章还曾说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用无为的心态在生活上积极进取,这才是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方式 。行无为之事,享无为之德,而不是一味地看破红尘,消极厌世 。道家的生死观服务于它的人生观,毕竟,看透生死的目道家的是找到生活的方法,也只有先找到“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答案,才能真正实现活着到生活的转变 。

道家重生的同时并不避讳死亡,生死既然是道的表现形式不同,那么就应该安时处顺,笑对一切 。老子曾说:“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在面对死亡的大限时,我们总是有不尽悲凉,春秋战国时期,齐王临终前曾发出过感叹,不愿意舍弃如此美丽繁华的国家;严监生临终前都还在惦记那一根多燃的灯芯草,但是道家将这一切都看作是道的新陈代谢,正如春秋代序,日月星移,死亡并不是自然要抹杀人类,而是我们在有限的生命完成自己使命后为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庄子·大宗师》里就说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代表人之一,对其也有深刻的认识理解 。他能够在妻子逝世时做到鼓盆而歌,在自己大限将至时调侃弟子,正是由于他在看透生死规律后有了达观与洒脱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对此有过论述,张载曾说:“存,吾顺事;息,我宁也”,尼采也提到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道家对于死亡这一终极归宿的泰然处之,让我想到了陶渊明在《形影神三首》中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也许道家对死亡的认识是让我们平静地走向人生终点站的一味良方 。

道家强调“吾生是天地之委形也”,在接受死亡的同时,我们还要看见生命的宽度 。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海德格尔认为人从出生开始便是一场走向死亡的倒计时,既然死亡不可避免,那我们何不努力提高生命的宽度,为人生这幅画卷尽可能地画上更多的难忘记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 。道家的贵生,不能理解为贪生 。《列子杨朱篇》就这样说:“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看似是一毛不拔的极端自私,其实是全性保真的体现 。儒家在这方面,提倡“杀身成仁”,为了正义和真理献身 。道家智慧的高明就在于它更能重视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所有的哲学与准则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 。因此,道家提倡个人的天性自由,提倡保存生命的价值,儒家在父母丧事时的“哀毁骨立”,后期理学家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都不符道家的思想观念 。在这一点上,道家更有深邃的眼光,因为道家的“生”超越人事,从而对话道,对话自然,最终实现精神的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