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哪部经典( 三 )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 有利的地势不 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 , 四面围 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 , 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 候 , 但还是攻不破 , 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 一种情况是 , 城墙不是不高 , 护城河不是不深 , 兵器和甲胄不是 极利和坚固 , 粮草也不是不充足 , 但还是弃城而逃了 , 这就说 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 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 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 , 扬威 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 , 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 , 连 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 , 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以 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 , 必然是不战 则已 , 战无不胜的了 。”
读解
天、地、人三者的关系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 。三 者到底谁最重要也就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 。如我们在注释中所引 ,  荀子曾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 。但 他并没有区分谁重要谁不重要 , 而是三者并重 , 缺一不可 。
孟子在这里则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 和之间关系的 , 而且是观点鲜明:“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三者之中 , “人和”是最重要的 , 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 “地利”次 之 , “天时”又次之 。这是与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贯思想分 军开的 , 同时 , 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 , 同时 , 也是与他论述天时、地利、人和关系的目的分不 开的 。正是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 , 他得出了“得道者多 助 , 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这就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 , 实际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谈”的“仁政”话题 。
按照孟子的看法 , 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险阻就可以保住的 , 所以 , 闭关锁国是没有出 路的 。要改革 , 要开放 , 要提高自己的国力 , 让老百姓安居炙业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 , 就会“得道者多助” , 多助到了极点 , 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会顺从归服 。那就必然会出现孔子所说的那种情况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论语·子路》各国人士 都来申请留学 , 申请经商 , 甚至携带妻子儿女前来申请移民定居 哪里还用得着“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赶也赶不走啊 。
“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就这样成了名言 , 以至于我们为 现在还常常用它来评价国际关系 , 谴责霸权主义者 。当然 ,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样是名言 , 而且 ,  还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商业竞争、体育比赛尤其是足球比赛的狂热 之中 。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深刻而具广阔的延展 性的 。
所谓“人心齐 , 泰山移 。”谁说“人和”不是最最重要的财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