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鄙有二僧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二 )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 其中一个贫穷 , 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 , 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 , 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 , 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 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
四川距离南海 , 不知道有几千里路 , 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 , 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 , 聪明与敏捷 , 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 , 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 , 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 , 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 则易者亦难矣 。
吾资之昏 , 不逮人也 , 吾材之庸 , 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 , 久而不怠焉 , 迄乎成 ,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 , 倍人也 , 吾材之敏 , 倍人也;屏弃而不用 ,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 , 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 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 ,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 , 贫者自南海还 , 以告富者 , 富者有惭色 。
西蜀之去南海 , 不知几千里也 ,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 , 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 自败者也 。昏与庸 , 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 , 而力学不倦者 , 自力者也 。
作者:清代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作品介绍:
《为学一首示子侄》 , 收录于《白鹤堂集》 , 为清代彭端淑作品 , 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 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 , 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 , 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 , 作者见状 , 甚为忧心 , 急而训之 , 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
文章着重论述做学问的道理 , 指出人的天赋才资并非决定学业有否成就的条件 , 只有通过主观努力 , 才能有所成就 。先讲为学的难与易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 而可相互转化 , 转化的条件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学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 则易者亦难矣 。”平庸与聪明的关系也可转化 , 如孔子的学说却由天赋不高的学生曾参相传 。
接着讲了四川边境贫富两僧想去南海的故事 , 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实现 , 贫者苦行一年而返 , 说明天下无难事 , 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 点出立志为学这一中心命题 。结尾指出 , 自恃聪明而不学者必败 , 愚庸者能勤奋学习则必有成就 。全篇采用以虚带实 , 就实论虚的写法 , 两僧对比 , 例证生动 , 观点鲜明 。
蜀之鄙有二僧原文译文《蜀鄙二僧》原文:
蜀之鄙有二僧 , 其一贫 , 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 , 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犹未能也 。子何持而往!”越明年 , 贫者自南海还 , 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
《蜀鄙二僧》译文:
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 , 其中一个贫穷 , 一个富有 。有一天 , 穷和尚跟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取经) , 你觉着怎么样?”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一个饭钵就够了 。”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买条船前去南海 , 一直到现在也没能达成;(你那么穷) , 怎么能到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