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小学生做好课外阅读( 二 )


我们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 , 更应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 , 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 , 并重视阅读效果 , 给予正面的引导 , 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 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 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 陶冶人们的情操 , 提升自我修养 。我整理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相关信息如下 , 希望对各位网友有所帮助 。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读书环境 , 促进阅读
学生的阅读世界是无限的 。每个学生都有交流阅读成果和展示独特发现的需要 。教师必须成为学生阅读的“知心人” ,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措施 , 多创设激励性的环境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1、组织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 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 , 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 , 课间课余随时借还 , 十分方便 。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 , 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 。为了介绍图书 , 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 , 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 , 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 。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时代背景等 , 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
2、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 , 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 , 实现课内外的沟通 。同时减少书面练习 , 增加阅读作业 , 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 。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 , 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 , 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 , 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 , 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
3、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 , 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 , 思想状况 , 年龄特点 , 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 ,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 , 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 , 语言文字好 , 适合青少年阅读为标准 。坚决杜绝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传阅 , 
二、课内训练 , 掌握读书方法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 , 我们要把读书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阅读教学中 , 以教材为依托 , 向学生现场演示科学的阅读方法 , 把教材变为学材 , 强化基本读法的训练 , “授人以渔” , 做到“得法于课内 , 受益于课外” 。
1、精读法
我们的学生拿到一本书以后 , 急于想知道的是文章的情节和内容 , 很少有人关心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当然谈不上去体验 。所以 , 我们要教会学生逐字逐句精研细读、咬文嚼字的阅读方法 , 体会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什么语速、语调、语气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朱自清先生曾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 , 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 , 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 , 得仔细吟味 , 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工夫 。”精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 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 增强语言修养 , 提高语文能力 , 也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
2、略读法 , 或称浏览法
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 , 首先要先看序言、目录 , 后开头、结尾 , 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 , 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 , 明确主要内容 。略读的目的是把握全篇的大意 , 得其要领 , 因此 , 在阅读中 , 对某些难点 , 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 , 可采用“一绕为进 , 以避为进”的办法 , 不在一处多耗时间 , 对于长句 , 要善于抓主干 , 遇到难词、生字 , 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 。可以跳过去 , 以免影响进度 。读书要善于抓住关键性词句 , 抓线索 , 抓文眼 , 拨冗去繁、提纲挈领 , 搜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