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采用分组朗读课文重点句,组长打分的方式评价)
评价标准:
优——→准确(读音正确,不多字,不少字,不重复读);有感情;
良——→较准确(错1处),较有感情;
合格——→较准确(错2处),较有感情;
2、通过对学生画批的情况进行评价 。(课下检查学生的语文书)
课堂上共要求学生画三次,分别是科利亚埋木匣,并标动词,两次挖木匣 。
评价标准:
优——→准确;
良——→较准确(1处不准确);
合格——→较准确(1处错误);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2、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3、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4、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以这这些问题为教学主线,紧扣这些问题在课文中自己寻求答案,然后来讨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了 。这样解决问题,既避免了学生过于被动,由老师提问学生找答案的局面,又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
小学语文《科利亚的木匣》课件篇二
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
⑵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
⑶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 。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三、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
引导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
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
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
四、细读探究,讨论排除
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⑴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⑵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
2、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1)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
(2)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
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
3、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1)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
(2)“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
(1)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