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本身不新鲜 , 成本和体量都很小 , 是典型的四两拨千斤 。
之所以有新鲜感 , 是电影的独特设定:突然出现的怪物霸占了生物链顶端 , 它们狩猎人类 , 摧毁城市 , 现代文明土崩瓦解 。怪物没有视力 , 只凭声音猎杀 , 幸存者只能屏住声息躲藏起来 。总而言之 , 憋说话 , 不然会死 。
于是“声音”成为电影最重要的元素 , 以及触发惊吓点的开关 。所有故事推进 , 剧情转折 , 都围绕“声音”展开 。而影院的黑暗让声音的影响更加凸显 , 好的音响又放大了此种效果 。
仅靠概念上的这点新意 , 很多看来稀松平常一惊一乍的表现手法 , 回头想也并非多精巧的设计 , 但观影过程的确会吓到观众 。对声音的压抑控制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 让惊吓感更容易传递出来 。
这种基于“一个好点子”的故事 , 如果思虑不周 , 就难免在逻辑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 。《寂静之地》同样如此 , 很奇怪以现代文明而言 , 要建造和寻找超强隔音的居所会很困难么?若动手能力不足或找不到吸隔音材料 , 大可以搬去录音室 , 甚至KTV包间 , 最不济住电影院也行啊 。
如此困境之下 , 尚有儿女的男女主角还要坚持夫妻生活并生育 , 这种为人类续种的责任感简直匪夷所思 , 要知道不能控制啼哭的新生儿完全就是一枚超级定时炸弹 , 而电影里的婴儿乖过了头 , 现实中只有被无良保姆喂了安眠药才会这样 。
产期临近 , 老公还有闲心带儿子出去搞野化训练 。又不是平时要上班 , 你啥时出门不行?叛逆期的女儿也野了出去 , 搞得女主角一人在家待产还招了两只怪物陪产 。而且以怪物在电影中表现的行动力与智力 , 解决方案简直车载斗量 , 真不知怎么就毁灭了人类文明 。当然要不这么弄 , 电影也就没那么紧张刺激了 。
所以要享受电影的惊吓感 , 必须放弃对逻辑的纠缠 , 简单接收电影甩给观众的设定 , 只当它必然合理就是 。
如果入了戏 , 熬过抒情过头 , 拖沓沉闷的前半段 , 别去想那些亲情主题啊角色成长啊之类没用的劳什子 , 后半部电影还是非常高能的 。
如何评价寂静之地?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寂静之地》中有很多的细节能够令人屏住呼吸、坐立不安 , 但观看本片的最佳方式是尽可能少的接触任何讯息 。作为一部具有强大表现力和视觉元素的“无声”电影 , 《寂静之地》不需一言 , 就能深入人心 。让人影响深刻的地方是剧中一惊一乍的音效 。
在绝大多数时候 , 恐怖片的观众都是故事的被动参与者:观众自身处在绝对安全的上帝视角 , 享受的是银幕上的角色在危机边缘游走 , 由共情和视觉刺激引发的心理或生理快感 。
而这就引发了一个有趣而又奇怪的问题:恐怖片究竟应该吓坏观众 , 还是吓坏角色?稍微留心就会发现 , 有为数众多的恐怖桥段仅仅是为了吓坏观众 , 而对戏中人却并没有产生相当的影响 。大部分恐怖片都要求观众主动将情感映射到角色的命运中 , 才能提升参与和互动程度 。
在这个前提下 , 只有Jump Scare这一简单直接而又有效的方式 , 被无节制地用到爆 。
这就使得《寂静之地》显得非同寻常 。作为约翰·卡拉辛斯基的导演处女作 , 整部电影在设计和构思上 , 既有试验性的成分 , 也有十分商业化的内容 。这与去年的《逃出绝命镇》 , 甚至是更主流一些的《小丑回魂》 , 都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
听声辩位的怪物设计并不少见 , 甚至能算是烂大街了 , 但整部电影能否只靠着一个点子撑起来 , 就是一件非常考验执行力的事情 。2016年的《关灯后》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 , 开头很强 , 但中途就无法围绕中心点营造持续的恐怖氛围 , 结尾自然无法让人感到满足 。
但约翰·卡拉辛斯基聪明地将观众的参与感保留到了最后十分钟之前 。在非常有节制的音响效果的配合下 , 观众不自觉地成为了《寂静之地》的积极参与者 , 而不仅仅是被动的观察者 。
- 如何评价加濑亮
- 棉被晒多久太阳合适如何清除螨虫
- QCY蓝牙耳机如何重新配对
- 如何评价库里的MVP获奖感言
- 如何评价库里的三分球
- 如何评价库里球迷辱骂杜兰特球迷
- 如何评价库里入选第三阵容
- 如何评价酷狗音乐推出的蝰蛇音效
- 如何评价快船队基本无缘季后赛
- 如何训练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