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在古代的别称( 二 )


??图2:明代太监形象
除了“太监”之外,宦官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称谓 。
寺人:这是宦官最早的称谓,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诗经》、《春秋》、《周礼》等典籍中就多次提及 。所谓“寺”并非寺庙之意,而是在古代“寺”与“侍”相同,取侍奉服侍之意 。
宦官:“宦官”又叫“宦者”、“宦人”,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出现这类称谓 。这是历朝历代的正规称谓,在正史中便有《宦者列传》来记载宦官的历史 。先秦时曾有“宦者令”这一宦官官职,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就做过赵国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
阉人:由于宦官们必定遭受过阉割的特点,他们也被称作“阉人”、“腐人” 。男子去势称作阉,由于奄、阉二字通用,所以阉人又叫做奄人 。腐与椓都是腐刑、宫刑之意,故而腐人也称作椓人 。
中官:古代的宦官都在皇宫内廷当差,相对于外朝而言,宦官属于中官,也多以“中”、“内”命名 。如中官、中人、中臣、内官、内侍、内监等 。汉代时以宦官担任黄门令、中黄门、小黄门等官职,所以也用“黄门”来称呼宦官,汉代还有中常侍、内常侍等内廷官职 。此外,一些受到皇帝宠爱的宦官也被称作“中贵人” 。比如在电视剧《军师联盟》中,司马懿等朝臣都把魏明帝曹睿的男宠辟邪称为中贵人、贵人 。
?图3:《军师联盟》中的宦官男宠辟邪
貂珰:貂珰本是汉代宦官佩戴的两种冠帽装饰 。东汉时宦官开始专门使用貂尾、金珰作帽饰,所以也用“貂珰”来称呼宦官,还有“中珰”、“内珰”等 。
还有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称呼,有日常对话的尊称“公公”、“老公”、“老爷”;有鄙视蔑称“阉竖”、“阉贼”、“宦孽”;还有的是因为皇帝与某个太监有着特殊关系,如明代万历皇帝称冯保为“大伴”,清代光绪皇帝则称李莲英、小德张为“谙达”(满语,师父之意) 。
太监的别称有哪些?太监的别称有阉人、寺人、妇寺、宦者、中监、宠臣、幸臣、内臣、内侍、内监等 。
太监是中国古代官名,最早出现于北魏,为女官称号 。唐代时为外朝官职大监的别称 。宋代为高级女官职称,辽代是政府高级职位的名称 。至明朝时,由于太监职位常由宦官担任,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到清朝时,宦官统称为太监,成了宦官统称 。
历史发展:
太监一名始见于北魏,孝文帝置女官管理内事,其中有“大监”一职,在作司之下,女侍中之上,而古人常把“大”与“太”混用,故“大监”可能即为太监,如北齐时,宫女出身的穆黄花(字舍利)为北齐后主高纬临幸后被称为“舍利太监” 。
【宦官在古代的别称】“太监”作为正式官名的记载始见于宋代,孙逢吉《职官分纪》载,宋太宗在内廷置内官(女官),有尚宫及太监,同负责内省事务,又改内省为尚书内省,尚书、太监并号尚书 。这里的太监为高级女官职称,亦作大监 。亦有其他官署设有太监官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