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策中策下策什么意思( 二 )


讲道理的很重要一点 , 就是你自己要相信你讲的道理 , 你要先相信自己 , 孩子才会相信你 。
2、不要向孩子灌输庸俗的价值观
和孩子讲道理 , 不是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价值观 , 也不是叫孩子以庸俗的价值观看待世界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高度与思想水平不高 , 那不说远比瞎说好的多 。
3、不讲道理 , 而不是不讲理
不讲道理 , 不是不讲理 , 不是一言不合就用武力解决和孩子的矛盾 。家长不应该选择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 而事后又告诉孩子我打你是为了你好 , 这样的方式不是家长粗暴行为的遮羞布 。
孩子不听父母长辈们讲大道理 , 要尝试换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不是一味的给孩子讲道理 , 也不是用发脾气的方式对待孩子 , 这都是教育孩子的下下策 。教育里面的上策是什么呢?是运用教育的艺术 。给孩子以言传身教 。用行动上的教育 , 代替语言上的唠叨 。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 , 保护他们的宽容心态 。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 , 教育孩子自己做到的 , 家长也要率先做好表率 , 言传身教就是这样的重要 。
杨玄感起兵反隋时李密为什么要给他出上中下三策?李密的眼光说实话 , 不怎么样 , 他的上中下三策 , 我认为其实都是下策 , 因为当时隋朝的实力还是很强 , 而且起义不多 , 杨玄感举兵不管他选李密所献哪一策 , 只要隋大军一倒 , 都会失败 。因为杨玄感不管从威望上 , 和兵力上 , 都达不到灭隋的条件 。他攻洛阳不下 , 攻长安也不可能成功的 , 长安不仅有重兵 , 而且有潼关可守 , 到时各地的援军一到 , 他还是玩完 。如果去幽州也一样 , 隋炀帝征辽的军队远远多于杨玄感 , 而且杨玄感是谋反初期 , 直接和皇帝对战 , 不说别的 , 如果皇帝对杨玄感的兵士来句“只要你们放下武器 , 我就赦免你们”我看杨玄感都不要打了 , 杨玄感谋反没有提出强有力的原因来说服士兵和他一起反 , 这样的士兵很容易动摇 , 士兵也是有家人的 , 家人在隋炀帝的控制下 , 而且对方兵马多 。
所以真正的上策是先不要反 , 所谓枪打出头鸟 , 谁先反谁倒霉 , 他应该再等下去 , 等到起义都大了 , 这样隋朝的军队就忙于应付 , 这时再反成功率高
另外 , 我强调一下 , 李密给杨玄感献三策 , “攻洛阳是下策” , 可是他后来也成了杨玄感 , 也攻洛阳 , 而且久攻不破 。其实杨玄感选李密三策中哪一策都是死 。而李密却不然 , 李密率瓦岗军如果不攻洛阳 , 直取攻长安绝对是正确的 , 因为当时关陇骑兵15万人都和隋炀帝在扬州 , 被农民起义所困 。此时天下大乱 , 李密的瓦岗军有30万兵马 , 而长安仅3万军队 。可是李密坐失良机 , 把天下拱手让给了李渊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