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以为我已经是山,还需要土与石头来增光添彩吗!我已经是河,还需要不厌其烦的纳涓怀泉吗!
……
当然还有其他的的表现,这里也就不说了,免得大家看着烦 。下面引用一个经典的例子,或对文中的观点有所稗益 。好像在小学就学过译自《镜面王经》的“盲人摸象”这个佛教故事,这里再温习一下:
在久远年代以前,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国王,名叫“镜面” 。在他的国家里,除了他一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臣民们却信仰那些旁门左道,就好像怀疑日月的光明,反而去相信萤火的微亮一样 。因此,这位国王常常感到很苦闷,他想:“我总得想出一个办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舍邪归正才好!”
有一天,国王突然召集他的臣子说:“你们去把国境内所有生下来就瞎了眼睛的人,找到宫里来吧!”于是这些臣子们便奉命分头在国内遍处找寻,隔了不多几天,臣子们都带着寻找到的瞎子回来了 。镜面王很高兴地说:“好极了,你们再去牵一头象,送到那些盲人那里去吧!”许多臣民听见了这个消息都十分奇怪,不知道国王今天将要做些什么事,因此,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赶来参观 。
镜面王在心里暗暗地欢喜:“真好,今天该是教育他们的机会了 。”于是他便叫那些盲人去摸象的身体:有摸着象脚的,有摸着象尾的,有摸着象头的……
国王便问他们:“你们看见了象没有?”盲人们争着说:“我们都看见了!”国王又问:“那么你们所看见的象是怎样的呢?”
摸着象脚的盲人说:“王啊!象好像漆桶一样 。”
摸着象尾的说:“不,它像扫帚!”
摸着象腹的说:“像鼓呀!”
摸着象背的说:“你们都错了!它像一个高高的茶几才对!”
摸着象耳的盲人争着说:“像簸箕 。”
摸着象头的说:“谁说像簸箕?它明明像一只笆斗呀!”
摸着象牙的盲人说:“王啊!象实在和角一样,尖尖的 。”
……
因为他们生来从没有看见过象是什么样的动物,难怪他们所摸到的,想到的,都错了 。但是他们还是各执一词,在王的面前争论不休 。
于是,镜面王哈哈大笑地说:“盲人呀,盲人!你们又何必争论是非呢?你们仅仅看到了一点,就认为自己是对了吗?唉!你们没有看见过象的全身,自以为是得到了象的全貌,就好比没有听见过佛法的人,自以为获得了真理一样 。”接着国王又问一班来参观的人说:“臣民们啊!专门去相信那些琐屑的浅薄的邪论,而不去研究切实的、整体的佛法真理,和那些盲人摸象,有什么两样呢?”
从此,全国臣民便舍邪归正,都虔诚地信奉佛教了!
从这个佛教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而非全豹也!”而人对自身的认识,不也是这样吗?因此,对任何事物要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必须采纳不同角度的观点,而不是自己获得的结论 。
因而,凡人行事,应该在自己周围多立几面镜子,一是用于理智的自省;一是寻求他人的帮助 。也许,这种折射会使你陶醉,也会使你沮丧;会使你意气风发而充满自信,也会使你自惭形秽而心灰意懒——这些,对于有成熟心理的人而言,我认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毕竟会照出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或光彩照人,或缺陷不足的由来 。
所以说,对于自身形象的判识,镜子是最为公正的 。而生活中的诤友,其实就是那一面面灵化的镜子——替你经常审视自己,纠正自己的缺憾 。
总之,打造“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过程是一个锻造渴望中理想人生的过程,也是否定中肯定自己的过程 。这句话赋予的涵义也远远不止这些,今天就探讨到此处 。
结束语:我的朋友,完美不是一道风景成就的,而是春夏秋冬的往复重叠,江河山岳的携手同行;厚积薄发的成功人生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公众的普遍评议与认同 。当你能听进去别人不同的声音与建议,采纳别人完全善意的忠告并优化自己的处世之道、为人之理时,你的人生才会有可能承载起生命的种种希望,你的精彩才会有可能成为众人眼里的一道认可的景色!
- 南瓜和豆浆能一起吃吗
- 南瓜和海鲶鱼一起吃会产生反应吗
- 南瓜和红薯混在一起吃有什么作用
- 马犬和拉布拉多哪个好
- 书法中的碑和帖各有什么区别
- 南京菜系怎么样辣吗
- 钢琴em和弦怎么按
- 盲人高考和一般的高考有啥区别
- 麻豆腐和麻婆豆腐的区别是什么
- 积分中的d和△是一个意思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