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像在哪个国家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的来历( 二 )


文章插图
喝茶自由
今天我们总能听到财富自由这个词,也许还会听到什么奶茶自由 。但对于16世纪的欧洲人来说,能实现下午茶自由,那绝对可以算得上是贵族了 。下午茶相信广东一带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
而这种习惯,最早是英国人发明的 。由于航海技术出色,西欧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率先探索这个世界 。这些国家里,海上马车夫荷兰最早与清政府建立了茶叶的贸易 。很快,英国就成了中国茶叶的最大客户 。
大家都知道像陶瓷啊、丝绸啊、茶叶啊这样的物品,是当时西方世界最喜欢的东西 。而这里面茶叶的地位是最有趣的,首先它因产地的原因难被取代的,但同时只要进口得足够多,价格下来之后,也是最容易普及的 。
所以,随着东西方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的茶叶从原来的英国贵族专享,逐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1716年两艘装有茶叶、丝织品以及瓷器的商船上,茶叶占到了总货值的80% 。茶叶是电,茶叶是光,茶叶是盎撒人唯一的向往 。
说到这你可能会想:不对吧?我记得印度那也产茶呀?这话是没错,但印度(地理意义上的)的锡兰红茶是一百多年以后的19世纪的事了 。换句话说:长久以来,茶叶只中国一家,别无它号 。
既然全英国人都在喝茶,这个习惯自然也传到了与他们同为盎撒人的北美殖民地,也就是今天的美国 。那美国人也想实现喝茶自由啊,怎么办?大英表示:北美殖民地的臣民们,你们有喝茶的自由,我也有剥夺你们喝茶权力的自由 。
从即日(1650年)起,北美地区想要买茶,必须从英国的本土商人那里购买 。那这条规定是什么意思呢?咱们来看当时茶叶营销的整个过程 。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先将船开到中国的港口,交完钱,装完货,船再开回英国本土,把英国本土需要的货卸完之后,剩下的再运到北美,转卖给北美殖民地的英国商人 。咱们且不说船只与车马那漫长的运输时间让茶变了原有的味道 。
单说钱上,经多次转运和倒手之后,运费和关税也让茶的价格变得更高 。那你可能会说:北美的商人直接在中国商人或者是东印度公司手里买不就便宜了嘛?
但大英帝国表示:不好意思,作为殖民地,你没这个自由 。你看:北美殖民地,或者说当时的美国,与宗主国大英帝国之间的矛盾不就来了么?
【自由女神像在哪个国家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的来历】

自由女神像在哪个国家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的来历

文章插图
但这点矛盾显然还不够 。前面提到,英国赢下了七年的英法战争,可是,战争虽然赢了,土地也有了,但战争也实打实地消耗了大量的财力 。
于是,英国人表示:为了庆祝再一次战胜法国人,我们决定:给北美殖民地区一次加税的机会 。这次加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印刷品行业 。
甚至还规定:凡是殖民地人民所用的茶叶及其它物品,也需要交税 。那生活在北美殖民地的盎撒人能干么?仗没打时,我交钱;仗打赢了,我还要交更多的钱;那这英法战争不是白打了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1765年的这项《印花税法》一出,便产生了十分神奇的化学反应:北美殖民地的人民因此而空前团结,前些年,咱们中国不是有抵制日货的口号嘛?
当年北美殖民地也掀起过抵制英货的运动,比如不用英国的丝绸、不喝英国的茶、不买英国的商品 。但与咱们抵制日货时的全球化不同的是,当时的北美还是比较依赖大英的 。但换句话说:大英也依赖北美市场 。所以,这次抵制确实打击了英国的工商业 。
工商业一受打击,英国本土政客与商人便秉承着,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原则,向英国政府施压:赶紧把这个什么印花税给我废了 。就这样:印花税法只坚持了一年便就此作废 。那你以为大英这就妥协了?印花税刚一没,下一项税法《贸易与赋税法规》又来了 。
上次是针对印刷品和茶叶的税,这一次针对的则是油漆、油、铅、玻璃这样的工业制成品 。当然,茶叶同样也要收税 。
与上次一样,在殖民地人民抵制下,英国政府再次妥协,免除了工业品的税,只保留了每磅3便士的茶税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你不是还给茶加税嘛?美国人民表示:爷不喝你的了 。爷去买其它欧洲国家的茶叶 。你别说,这招还挺有效 。
1773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茶叶积压了1700万磅 。大英一看,得,我再让一步,从今往后,中国的茶叶由东印度公司直接销往北美,不需要再回一趟英国本土了 。没了本土中间商来赚差价,这回您总该满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