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菽”为豆类的总称,“菽者稼最强 。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 。菽者,众豆之总名 。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 。”——《春秋·考异邮》 。
《物理论》众豆之总名,《诗·幽风》“禾麻菽麦”,《春秋·定元年》“陨霜杀菽”,《礼·檀弓》“王注熬豆而食曰啜菽” 。稻、黍、稷、麦、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五谷,养育着中华先民 。
因此,“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中原盛产各种豆类,成为普通民众的重要食物来源;盛产多种豆类的地区,才是古中原的原始地区,为中华民族先民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

文章插图
在世界人类农业文明发展中,在中国起源的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米、大豆、荞麦等,其中的大豆就是最主要的豆类品种,也称为黄豆,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一种主要农业作物 。中国传统美食——豆腐,就是以大豆为原料,古代称之为“菽乳” 。
因为大豆在古代做为食物,基本以整食为主,口感不佳,只能做为充饥之食,长期以来只是作为下层普通百姓的食物,此谓“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原因 。
普通民众将黄豆煮熟直接食用的方式,称为“菽水”,指豆和水,被指菲薄的饮食,形容生活的清苦;“菽水藜藿”也形容为粗茶淡饭 。可见,菽豆在古代也只是普通民众的充饥之食,被排在五谷之末 。

文章插图
我国是“菽乳”豆腐的发祥地 。相传,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7-122年)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病势好转,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 。而豆腐的制作很可能是刘安在组织方士们炼丹实践中发明的 。方士们在炼丹中使用了许多矿物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 。
宋朝著名诗人朱熹诗曰:“种豆豆苒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 。

文章插图
从“菽乳”豆腐的制作发祥于淮河中游的淮南地区来判断,在古代黄豆是淮南地区的重要农业作物,是普通民众的主要食物来源,当没有问题 。
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也只有黄豆的原产地,依靠黄豆自然生长的气候雨水环境土壤条件,实现黄豆的丰收,也才能成为普通民众的主要食物 。
因为民众的经常性、长期性食用黄豆,才能在一种偶然条件下,创造性地将口感不佳的黄豆加工为今天的世界美食——豆腐,风靡全球,为世界人类发展提供高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
在宋初陶谷的《清异录》中发现了有关豆腐的最早记载:“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生动地说明了豆腐的营养价值 。

文章插图
淮南所在淮河中游的涂山地区,在古地方志中“又名邑”,古代当地人士自称为“邑人” 。
西周周宣王时期,《诗经》的采集者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来到南淮夷征收淮夷地区的赋税“王令甲政(征)司(治)成周四方责(积),至于南淮夷,淮夷旧我帛畮(贿)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责(积)、其进人,其贾”(兮甲盘) 。
尹吉甫征收淮夷地区税赋的地方,正是位于淮河中游涂山所在地区的四方湖古城 。《诗经》中的大部分篇幅,正是采集、创作于四方湖古城地区的民歌 。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真实地反映了南淮夷四方湖古城地区的风土人情,将四方湖古城地区盛产大豆作物,真实地反映在《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诗作中 。

文章插图
在《诗经?七日》诗作中“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将淮河中游四方湖古城地区丰富的物产,一年四季的瓜果农作物描绘的具体而详细,再现了古代四方湖古城地区人民的富足生活 。
-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几本 立信会计是一本还是二本
- 如何正确认识高血压
-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与联系 近体诗和古体诗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 快充的数据线和普通的一样吗 一般只是充电头不一样而已
-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哪个朝代 中国最早的诗经叫什么
- 大熊猫为什么视为中国的国宝 大熊猫为什么成为国宝的原因是什么
- 南梁是怎么灭亡的 南梁在哪个朝代
- 鱼缸里长绿苔是好是坏 鱼缸里边长绿苔
- 吴倩莲老公是谁 吴倩莲的老公是谁
- 照片格式raw和jpg有什么区别 照片raw格式是什么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