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春节 春节的传统文化( 三 )



中国传统文化之春节 春节的传统文化

文章插图
正月初二:
一、祭财神(开斋日)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 。
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 。
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 。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
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 。
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到来的这一年要发大财 。
二、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 。
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区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会住下并吃完饭) 。
正月初三:
一、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
二、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
三、小年朝
即天庆节 。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
正月初四:
一、羊日
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
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
羊日是汉族民间迎神的日子 。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 。
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汉族民俗中说的“扔穷” 。
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
在福建的莆仙地区的人们的风俗是重新围炉过大年,这是全国唯一、独特的地方风俗,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
正月初五:
一、迎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 。
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 。
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 。
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
”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 。
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 。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 。
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祭财神” 。
五祀即迎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 。
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 。
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正月初四24点后),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 。
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 。
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
路头神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
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
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
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
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 。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