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李白看走眼了,被他视为功比卫青的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打脸( 三 )


此时的哥舒翰大权在握 , 知道现在唐玄宗有求于他 , 在朝里说一不二 , 于是 , 那心底久存的恶气便隐隐地升将了上来 , 首先 , 他对老对头安思顺开刀了 。
【历史故事】李白看走眼了,被他视为功比卫青的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打脸
文章图片
安思顺原为哥舒翰的上司 , 二人素有矛盾 , 他虽为安禄山的堂弟 , 但同安禄山不是一路人 , 曾多次上李隆基反映安禄山的不轨之行 , 所以 , 在朝堂上 , 安思顺还是个正直之臣 。
哥舒翰为构陷安思顺 , 竟然伪造二人勾结信件 , 让唐玄宗处死安思顺 , 这样明显诬陷的作法 , 连杨国忠都看不下去了 , 遂为安说情 ,, 唐玄宗虽明知此事是哥舒翰公报私仇 , 但为满足哥舒翰 , 还是将安思顺斩首 , 家人流放岭南 , 一时舆论哗然 , 哥舒翰在群众中的美好形象瞬间崩塌 。
后来的矛盾发展为哥舒翰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 , 经过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 日趋激烈 , 直接威胁到了大唐的安危 , 手握重兵的哥舒翰使杨国忠如芒刺在背;而日夜在皇帝身边的杨国忠 , 同样让哥舒翰寝食难安,病情因此日渐加重 。
依据潼关天险 , 哥舒翰始终坚守不出 , 致使叛军主力徘徊于潼关之下长达半年之久,却始终无法逾越天险西进一步 。 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等人所率之兵日近 , 安禄山的形势岌岌可危 。
【历史故事】李白看走眼了,被他视为功比卫青的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打脸
文章图片
杨国忠为了一已私利 , 急于想让哥舒翰同安禄山血拼 , 两败俱伤后以解除对自己的威胁 , 于是怂恿唐玄宗催哥舒翰出战 , 玄宗轻信了杨国忠的谗言,连续催促哥舒翰出战,以至往来使者“项背相望” , 还专门派了宦官前去督战 。
不论哥舒翰如何劝解 , 唐玄宗根本不听 。 哥舒翰没有办法 , 只得硬着头皮率军出关 , 如果抗命 , 他的下场只能是和封常清、高仙芝一样 , 身首异处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备受压力的哥舒翰见势不可止 , 不禁抚膺恸哭,无奈之下率军出关 , 主帅都哭成这样了 , 军心便全都散了 , 此时的哥舒翰早已失去往日的名将风采 , 加上他在指挥上严重失误 , 出关五天即在灵宝西原被安禄山打得大败 , 十八万人溃不成军 , 潼关失守 。
这场战役史称“灵宝之战” , 就是这一战 , 使得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 , 他常胜将军的声名 , 也因此付诸东流 , 自此便跌下神坛 , 就连杜甫都不忘在《潼关吏》中说上一句“谨嘱关防将 , 慎勿学哥舒” 。
【历史故事】李白看走眼了,被他视为功比卫青的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打脸
文章图片
哥舒翰后被部将计诱 , 献于安禄山 。 令人惊讶的是哥舒翰在见到安禄山后 , 却扑通一声地跪在安禄山面前称臣 , 不但谢罪不已 , 还厚颜无耻地提出 , 由他来招降那众多的旧部 , 于是 , 安禄山果然饶了他一命 , 让他作书招降其它将帅 。
让哥舒翰没想到的是 , 部下诸将的回书都严辞拒绝 , 对他失节投敌的行为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和不耻 。
潼关失守 , 唐玄宗逃往蜀地 ,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 马嵬坡杨玉环和杨国忠皆被杀 , 及至后来 , 李隆基的儿子李享自立为帝 , 玄宗无奈地只能当他的太上皇去了 。
一年后 , 唐军收复两京 , 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逃往邺城,逃跑前将早已无用的哥舒翰处死 , 可怜这哥舒翰以气节做代价 , 只给自己换来了不到一年的囚禁生涯 , 作为“经典咏流传”的一代名将 , 以最丑陋悲剧色彩退场 , 不由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
【历史故事】李白看走眼了,被他视为功比卫青的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打脸
文章图片
哥舒翰先期风光无限 , 后期为人所不耻 , 实在是有愧于一代名将之称 , 反观当时安史之乱时 , 被围被俘的将领多多 , 那坚守睢阳的张巡和许远 , 坚贞不屈 , 刚烈死节 , 被后世景仰 , 而后世那人人皆知的文天祥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 , 千古留香 。
《旧唐书·哥舒翰传》评价他说:“丑舒翰,不能死王 。 ”对他是满满地不耻 , 不过 , 后来的大唐对他还算是不错 , 没忘记他曾经的开疆拓土之功绩 , 还追赠他为太尉 , 只是封了个不太好的谥号叫“武愍” , 愍者 , 同暋也 , 是为顽悍的意思 , 总之不是个好词 。
可惜了 , 大唐名将哥舒翰 , 曾经李唐王朝最为灿烂夺目的武将明星 , 就以这种可耻的折节投降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 唯留给后人一段感慨万千的传说 。
【历史故事】李白看走眼了,被他视为功比卫青的哥舒翰投降安禄山,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