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曹操两次征辟司马懿辅佐自己,却在其出山后给了个闲职整日游荡( 二 )


司马懿与曹丕闲逛了一阵后 , 就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 又转拜为议郎、丞相东曹属 , 最后为主薄 。
曹操之所以让司马懿担任主薄 , 主要是为了让他随军出征 。 也就是也就是征讨张鲁的战事 。
张鲁
【爱历史】曹操两次征辟司马懿辅佐自己,却在其出山后给了个闲职整日游荡
文章图片
原文【7】:从讨张鲁 , 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 , 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 , 此机不可失也 。 今若曜威汉中 , 益州震动 , 进兵临之 , 势必瓦解 。 因此之势 , 易为功力 。 圣人不能违时 , 亦不失时矣 。 ”魏武曰:“人苦无足 , 既得陇右 , 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
建安二十年 , 即公元215年 , 三月 , 曹操亲率大军十万西征汉中张鲁 , 至十一月 , 张鲁携家属向曹操投降 。 十二月 , 曹操留夏侯渊镇守汉中 , 率军还师邺城 。
按照《晋书》中的这段记载 , 当时司马懿极力反对还师 , 他认为应该趁此机会 , 攻打刚刚得到益州的刘备 。 他对曹操说道:“刘备以欺骗的手段得到了益州俘虏了刘璋 , 可是在蜀人还未能真心归附的时候就去攻打江陵 , 这样的机会可是不能失去的 。 现在我们在汉中显耀武力 , 益州已经震动惊慌 , 如果进兵讨伐 , 势必土崩瓦解 。 这样大好的形势 , 很容易建立功业 。 就连圣人都不会违背这样的天时 , 也不能丧失这样的时机 。 ”
这里说的“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指的是刘备与孙权之间争夺荆州的战事 。 刘备得到益州之后 , 孙权向其讨要荆州 , 未果后就派兵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 刘备知道后非常生气 , 就亲自率兵五万攻打公安 。 后来听说曹操攻占了汉中 , 于是就与孙权讲和签订合约将荆州分割 。
当时 , 曹操对于司马懿的话却不以为然 , 也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话 。 他对司马懿说道:“人就是因为不知足 , 才会有既得到陇右 , 还想要蜀地的想法 。 ”陇右就是汉中 , 蜀地就是益州 。 这段故事就是成语“得陇望蜀”的来源 。 曹操这话是在讽刺司马懿不知道满足 。
不过 , 曹操虽然留下了“得陇不望蜀”的美名 , 却失去了除掉刘备最后的机会 。 建安二十三年 , 即公元218年 , 刘备兵伐汉中 , 经过近一年多的时间 , 终于斩杀了夏侯渊 , 击退了曹操的援军 , 在汉中站稳脚跟 , 成为了威震天下的汉中王!
原文【8】:既而从讨孙权 , 破之 。 军还 , 权遣使乞降 , 上表称臣 , 陈说天命 。 魏武帝曰:“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 , 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 , 以服事之 。 权之称臣 , 天人之意也 。 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 , 畏天知命也 。 ”
从汉中还师之后 , 司马懿又跟随曹操征讨孙权 , 并“破之”取得胜利 。 这场征讨孙权的战争 , 指的应该是建安二十一年冬十月到二十二年三月的那一场战事 。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冬十月 , 治兵 , 遂征孙权 , 十一月至谯 。 二十二年春正月 , 王军居巢 , 二月 , 进军屯江西郝谿 。 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 , 遂逼攻之 , 权退走 。 三月 , 王引军还 , 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 ”
实际上这场战争的结果是 , 曹操还军 , 孙权退走 , 算是两军罢战的结果 。 曹操没得到什么便宜 , 谈不上什么胜利 。 毕竟是曹操先去打孙权的 。 但是孙权这个人 , 能屈能伸 , 这一点非常厉害 , 也是他成功的关键 。 曹操撤军之后 , 孙权给曹操上了一篇乞降的表文 , 表文核心是两层意思 , 就是“上表称臣”和“陈说天命” 。
所谓“陈说天命” , 说白了就是认为天命应在曹操的身上 , 就是劝曹操代汉称帝 。 虽然后世一般解读这件事的时候大多认为孙权是动机不良 , 是孙权自己想要称帝 , 却想要让曹操来起这个带头作用 。 但是可以肯定他的这种想法还是非常真挚的 。
【爱历史】曹操两次征辟司马懿辅佐自己,却在其出山后给了个闲职整日游荡
文章图片
曹操看了孙权的表文 , 当众说道:“孙权这小子 , 是要把我放在炉子上用炭烤呀!”显然曹操是看穿了孙权的想法 , 这段话是具有这层意思的 。 不过 , 在这里非常奇怪的是司马懿的话 。
司马懿说道:“汉朝的国运已经垂危到了最后时刻 , 但是殿下您(指曹操)十分天下已经拥有了九分 , 却依然服侍着汉朝 。 孙权向您称臣 , 乃是应了上天的旨意 。 上古时期的虞、夏、殷、周四朝之所以不谦让推辞的取代前朝 , 就是因为他们畏惧天意 , 知道这种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