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垃圾分类的陪读妈妈们:清理172车垃圾,主攻厨余“消化”( 四 )

探索垃圾分类的陪读妈妈们:清理172车垃圾,主攻厨余“消化”。

“那今天我先帮您分了吧” 。 言谈间 , 杨婧蹲下身 , 用手将他家垃圾桶里的厨余等垃圾一一分开 。 见此情形 , 这位村民态度终于有所缓和 , 并开始配合垃圾回收工作 。 一位村民告诉新京报采访人员 , 志愿者在上门时 , 经常直接上手帮忙 , “觉得她们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有距离感 。 ”

在村民的支持下 , 辛庄村的垃圾分类的回收率和分拣率 , 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标准 。 村民产生的大部分垃圾都是厨余 , 均被存放起来用于制作酵素 , 计划用以提高村内草莓种植户的产量 。

志愿者们也进行数据统计 。 2016年底 , 辛庄村垃圾产量大大下降 , 仅为原来的三成 。


探索垃圾分类的陪读妈妈们:清理172车垃圾,主攻厨余“消化”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环卫工人按时收集村民的生活垃圾 。 新京报采访人员 郑新洽 摄

从垃圾分类推广到遭遇瓶颈

辛庄村启动垃圾分类后不久 , 陪读妈妈卢雁频最先提出 , 要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村庄 。

大家也知道其中的困难 。 辛庄村的情况较为特殊 , 这里有很多外来的城市家庭 , 可以带动村民垃圾分类 , 而其他村并不具备这种条件 。 如何与其他村的村民们沟通 , 推行的可能性多大 , 推行后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 一切都未可知 。

杨婧认为 , 目前的模式还不够完善 , 但还是帮着联系 , 尝试向周边10余个村庄进行推广 , 进行垃圾分类的宣讲 。 此后兴寿镇有20多个村庄开启了垃圾分类 。

回忆在兴寿镇下苑村第一次做宣讲时的情形 , 志愿者唐莹莹说 , 她先给村民放映纪录片“垃圾围城” , 然后讲述垃圾分类与生活的关联 , 也教村民怎样利用家里的厨余做酵素 , 如何堆肥 。 结束活动后 , 现场招募志愿者 , 村里一下就有14个阿姨报名登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