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四 )


“用这个有效的办法 , 我不仅未受到一般士兵之害和抢劫 , 而且还得到鞑靼统将的好意邀请和款待 。 他问我愿不愿意改换我的中国服装 , 剃掉我的头发 。 我欣然同意 , 于是他让我当场剃光头 。 我对他说 , 光头不宜着中国装 , 他脱下自己的靴子 , 让我穿上 , 把他的鞑靼帽子戴在我头上 , 并设宴招待我 , 发给我通行证 , 许我返回我在杭州大城的旧居 。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崇祯自尽 , 明朝灭亡
为什么清军的进攻为何如此顺利?这些传教士认为 , 除了明朝腐败、武备不修、内乱及将士大批投降等原因之外 , 满族的军事制度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卫匡国就对满族的八旗制度 , 印象深刻:
“第一是白旗 , 叫御旗 , 第二是红旗 , 第三是蓝旗 , 第四是黄旗 , 后面三旗由皇叔指挥 , 第一的白旗直接听皇帝的命令 。 这四色旗的混合 , 再组成另四旗 , 士兵都知道自己属于哪色旗 , 及城内集合地点 , 在那里备有兵士的武器、马匹 , 以待征战半个时辰内就一切准备妥当 。 ”
“他们使用号角 , 其形状有如我们常用的法螺 , 号角一响 , 他们马上知道是哪支队伍和哪员将官将出征 , 顷刻间集合在他们的旗帜下 , 有一名骑士身后带着旗帜 , 一般说 , 只有将官和旗手才知道要去何处 。 这一高度军事机密 , 常常让中国(明朝)人吃惊 , 因为好几次中国人准备在某地抗拒他们 , 突然听说他们又在另一地出现了 。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八旗制度 , 大大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
清军在战争中残忍的一面 , 传教士们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 。 卫匡国在书中 , 特别提到了扬州城军民 , 因为激烈抵抗清军而遭到的疯狂报复 。 “(最后)全城被洗劫 , 百姓和士兵悉遭屠杀 。 鞑靼人为了不使尸体污染空气 , 发生瘟疫 , 把尸体置于屋顶 , 放火焚城及四郊 , 一切都化作灰烬 , 成为一片废墟 。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
清军在金华遭到激烈抵抗 , 伤亡惨重 。 他们(清军)从杭州运来大炮轰开城墙 , 涌入城内 , “满怀仇恨烧杀掳掠” 。 清军攻破福建建宁城后 , 进行了屠城 , “死者计有三万人 。 鞑靼人对此仍不满足 , 再纵火焚烧 , 把全城化作灰烬” 。
对于多尔衮于1645年提出的“剃发易服”政策 , 传教士们也有记载 。 卫匡国写道:“鞑靼人允许一切人 , 包括俘虏参加他们的军队 , 但条件是要剃发 , 穿上鞑靼服装 。 他们对服装和头发要求严格遵循他们的形式 , 宣称凡拒绝改装的人都犯有叛国重罪 。 ”“这条规定确曾多次给他们带来危险 , 扰乱他们国家大业 。 因为中国人爱护自己的头发和服饰 , 胜于爱戴他们的国家及皇帝 , 为此而英勇斗争 。 所以他们宁可死 , 丢掉脑袋 , 也不愿遵行鞑靼风俗 。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剃发易服” , 可能是清朝最有争议的政治举措
卫匡国还特别提到了浙江绍兴 。 因为“鞑靼人公告百姓剃发时” , 遭到汉人的反抗 , “士兵和市民都拿起武器 , 为保护头发拼死战斗 , 胜过保卫皇帝和国土 , 不仅把鞑靼人赶出城 , 还把他们赶到钱塘江边 , 甚至赶过江 , 杀死很多人” 。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 , 一直把以儒家文化立国的明朝 , 视为高度文明的国家 , 对其极尽赞美 。 因此 , 在满族崛起之初 , 大多数传教士将双方的战争 , 描述为“落后蛮族对文明民族的武力侵略” , 并抱有同情明廷的心态 。
【爱历史】读书笔记: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文章图片
传教士卜弥格所著的《中国报告》 , 是当时欧洲畅销的著作
不过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传教士们对满族的印象 , 有了大幅度的改观 。 一些传教士认为 , 取代明朝统治权的满族后 , 已不再是落后的“蛮族”了 。 他们观察到 , 满族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 , 表现出的一系列“汉化(儒化)”情况 。 卫匡国记录道:
“(满族进入北京后)没有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 , 他们甚至允许施行中国圣人通常管理城、省的风俗 。 他们还保留考核生员的科举制 , 用这个高明方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 ”
“他们发现 , 把要职授予中国人 , 这些人的忠贞超过鞑靼人 。 但他们把兵权掌握在手里 , 决不让忠于他们的朝臣握有重兵 。 这样 , 和前朝一样 , 官吏保留原来的品级 , 设立六部 , 但现在其中任职的 , 既有中国人 , 也有鞑靼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