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的大熊 京东小魔方如何破解新品密码?,从追新、推新到造新( 二 )
打通新品的全生命周期
京东本次双11累计下单金额超2715亿元 , 再次创造了新的纪录 。 相较于2019年的2044亿元 , 同比增长了32.83% , 从增速角度看也有明显提升 。

文章图片
京东战报显示 , 超20000个品牌在京东超市成交额同比翻倍增长 , 13173个国产品牌成交额增速超2倍 , 205个老字号品牌成交额翻番 , 而最关键的一点则是 , 很多C2M制造的新品刚一出场就成为了品类第一 , 充分体现出了新品的爆发力 , 也展现了京东小魔方的强大实力 。
那么 , 京东小魔方是如何打爆新品的发售的呢?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策略 , 而是一个完整的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过程 , 从种草(上市预热)开始到拔草(上市&首发)再到养草(持续&转化) , 用技术的力量和科学的运营保障新品的热度不减和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持续 。
在整个过程中 , 京东从从源头就参与到了新品的设计和定义中来 , 首先通过大数据找到某类商品消费者的消费痛点所在 , 和厂商一同从同类产品的评论、消费习惯等地方寻找产品的功能定位和概念突破口 , 再通过大数据在预售的时候找到这些人并把新品推荐给他们 。
在这里 , 造新计划升级的核心之处 , 就是通过大数据和对消费者的理解 , 能把消费的需求转化成生产的动力 , 完成真正的新品C2M的个性化定制 , 让供应链可以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去设计和生产产品 。 今年双11 , 京东C2M商品增长非常迅猛 , 同比增长高达228% 。
其次 , 京东具有强大的生态能力和运营能力 , 可以精准地对新品进行甄别和流量扶持 , 并且通过产品分级来实现对新品更加匹配的推广力度 。 一方面解决了新品缺少的曝光的核心问题 , 带来流量上的倾斜 。
另一方面则解决了新品扶持力度的判断问题 , 让更好的新品有更大的力度扶持 , 让不够好的新品也不要浪费宝贵的推广资源 , 大大提升了新品的成功几率 。
而运营方面 , 是京东多年电商经验的一种优势积累 , 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创意、内容来完成新品的种草和拔草 , 比如新品试用、尖货抽签、京东小魔方上新show直播以及京东小魔方大势新品赏等新品综合场活动 , 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来让目标客户群体接触新品、购买新品 。
第三 , 京东的内容能力和用户运营能力也非常成熟 , 整个平台已经建设起了一个达人种草、直播推荐等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内容的体系 , 可以精准地触达用户、引导购买、多方位互动 , 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从而让消费者的粘性产生增长 。
京东关注用户成长和需求升级 , 不断实现更加全面需求挖掘和产品匹配 , 让用户可以不断发现自己内心需求的新品好物 , 不断地在京东平台上实现自己的消费满足 。
通过不断的试炼以及双11的考验 , 京东的全套新品策略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 , 一个产品从开始设计到最终能否火爆 , 都可以在京东小魔方上得到支持和验证 。
在整套完善体系的推动下 , 整个京东平台上的产品创新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 , 新品数量也越来越多 , 更重要的是厂商开始更加习惯在京东的指导下设计新品 , 消费者也更愿意从新品中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 , 整个生态都在向着一个正向的方向前进 , 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品消费大潮 。
新品决战未来
在京东双11媒体开放日中 , 京东零售集团平台业务中心平台营销部负责人孟祥奇总结了今年双11京东新品战略的成果 , 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新品越来越大的价值和影响力 , 以及对未来整个商业格局的影响 。
很多超级的爆款新品首发即是爆品 , 比如华为Mate40系列手机11月1日开售后仅8秒钟就销售额破亿 , 富士的XS-10微单 , 首发后当日即售罄 , 非常震撼 。
一些创新品类 , 如护发营养水同比去年增长了155倍 , C2M产品的表现就更是让人感到讶异 , 冰箱这样的老品类焕发出了新生 , 海尔的C2M定制产品——新款母婴定制冰箱一下就拿到了11月1日的类目销售冠军 。
- 老王科技 获客能力相当,达达集团蒯佳祺:京东到家履约成本低于社区团购
- 达达集团蒯佳祺:京东到家履约成本低于社区团购,获客能力相当
- 会飞鱼 京东物流推出中美专线商家,白条提现难度在减低
- 互联网乱侃秀iPhone12变绿了,但这可能是京东方的一个机会?
- 阿狸巴巴科技 达达集团Q3财报:京东到家GMV同比增长103%
- 极客码头iPhone 12屏幕发绿?苹果放出万能大招:更新系统!
- 科技小学弟 承认iPhone12有问题,京东方迎来新转机,苹果还是妥协了
- 京东方京东方供应iPhone再度受挫,苹果“绿屏门”或成新契机
- 大熊讲数码4G用户的好日子到头了?中国移动新规推出,9亿用户牵涉其中
- 小小兔Ra京东11.11提速智能化供应链 推动消费数码行业数智化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