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张靓颖 没经历过群嘲怎有资格说红过( 二 )


新华社|张靓颖 没经历过群嘲怎有资格说红过
本文插图
张靓颖参加《中国新说唱2020》 , 只为释放自我 。
出道时被别人调侃听都听不懂
骂你的人越多证明你越有存在感
张靓颖出道的年代 , 并不风平浪静 。 2005年是中国选秀元年 , 当时的“超女前三名”被誉为华语乐坛的黄金一代 。 同样 , 那也是互联网媒体兴起 , 粉丝经济萌芽的时代 , “我们很容易惹是非 。 ”
张靓颖形容一夜成名的感觉 , 就像是学生刚进入社会 ,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 , 总想着先稳定工作 , 怎么站住脚跟 。 虽然戴着光环 , 也是乐坛新人 , 张靓颖总跟自己说“翅膀还没硬 , 一定要谦卑一点” 。
那时张靓颖刚来北京发展不久 , 对北方话不是太了解 , 周围工作人员经常用略带方言的口吻调侃她 , 她连听都听不懂 。 面对媒体一些不太友好的问题时 , 她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 只能避而不谈 , 显得非常防卫 。
“还蛮难受的 。 ”她坦言 。 但她不得不暂时退让 。 通告铺天盖地袭来 , 她永远都处于睡不够的状态 , 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思考其他事 。
但实际上 , “退让”从不是张靓颖的底色 , 她骨子里一直流淌着四川姑娘的“火爆” 。 她回忆 , 每次遇到让她不舒服的人 , 虽然看起来自己会把所有难过都消化 , 实际上内心一直在和对方对话 , 用自己的道理“回怼”过去 , 只是没有说出来 。 很多话她能一下记很多年 , “三年后我就让他们没有还嘴的余地 。 ”
张靓颖真正适应艺人身份 , 是在出道五六年后 , 参加格莱美、上奥普拉脱口秀、自立门户当老板……这些看起来是歌手值得当成荣誉的事 , 却被沦为质疑 , 她发现 , “被误会”好像是她职业中的一部分“责任” , 就像节目需要话题 , 媒体需要素材 , 她说什么做什么和最终如何呈现 , 永远不见得是一回事 。
“我习惯性地避让是非 , 是因为花时间处理纠葛很累的 。 我讨厌累 。 我认为我自己的价值是在做事情上面 , 不是每天像居委会大妈一样去跟别人解决纷争 , 而且有的人不是为了真的跟你争对错 , 只是跟你争一下 。 所以没什么意义 。 ”
这次在《中国新说唱2020》中 , 选手李佳隆演唱了一首《听懂没2.0》 , 用歌词一一回击弹幕的吐槽与嘲讽 。 作为“主理人” , 张靓颖并没有教这些选手如何面对舆论 。 在她看来这件事没法教 , “扛揍”是唯一的路 。
“我说这是很简单的事 , 台上四位主理人 , 有哪个没有被全网群嘲过?没有经历过这种场面 , 怎么有资格说自己红过?”张靓颖用自己的经历鼓励这些年轻人 , 甚至笑称要“渴望”这种状态 , “骂你的人越多 , 证明你越有存在感 。 ”
最灰暗时期靠打游戏缓解
人太累就是因为想太多
近几年的张靓颖 , 总是令外界感觉到愈发强大的气场 。 她对一切有争议的话题从不回避 , 坦率且直接;面对针对性地诋毁 , 或简言回怼 , 或送上一纸诉状 。 这种不可侵犯的自我防御机制 , 让她被外界贴上“敢”“刚”的标签 。
然而时间追溯到两年前 , 舆论场截然不同 。 张靓颖的个人生活一次次登顶八卦热搜 。 “那时我觉得很无助 。 ”她发现 , 不管是参加奥普拉、格莱美 , 还是公告牌、维密 , 这些确实很厉害 , 但如果不去花钱公关 , 根本没人关心 , 也不会引发新闻效应 , “如果是负面(新闻) , 你花钱都摁不下来 。 ”
张靓颖是要强的 , 是骄傲的 , 她不想面对这个现实 。 那时她鲜有地放缓了自己的工作节奏 , 情绪紧绷的时候就靠打游戏熬过去 , “打两把游戏 , 吃两顿小烧烤 , 这件事就忘了 , 再开始下一件事情 。 人太累 , 就是因为想太多 , 当你一下忙两三个月的时候 , 很快就想不起来了 。 ”她的语气里没有太多情绪波动 。 她形容 , 当你曾经情绪积累到巅峰 , 你与世界的相互对抗也产生了最大的作用力后 , 再全部释放掉时 , 你很难再对其他事情产生所谓的情绪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