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三 )
就如同找到开过车的人,他知道需要有驾照,你就知道需要去考个驾照。
关于熟悉和害怕的问题,因为你知道能够得到什么,面对失败更容易接受,你会坚持下去,这就是你更喜欢吃学习的苦,它能给你带来你想要的(至少在心里已经肯定它了)。
彼此信任肯定,不一定是人和人,也可以是人和事。
我自己也开了一个公众号:成长启航,分享个人成长,时间管理,沟通技巧等内容,欢迎来聊。
如果你想读书,我也在公号上为你准备好了: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经典书籍的书单。
点个赞,很感谢你哦~
■他们并不是在选择吃生活的苦还是学习的苦之间选择了前者,而是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博弈中,他们习惯性选择了短期利益罢了。
这也就是很多人虽然懂得很多道理,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比如说你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按今天给自己立下的flag,今晚应该看一小时英语。但一想到今天自己累了一天,想到学习这件事,脑海中就有两个小人在说话,
一个说:今天都这么累了,还是先打会游戏,然后早点睡,明天早起精神好再去学习,不是更好么。
另一个说:好呀好呀。
然后玩到了预定的睡觉时间,又觉得自己精神很好,而且正在兴头上,于是那两个小人又开始说话,
一个说:难得这么开心,玩晚点没关系啦
另一个说:对呀对呀。
等到第二天早上,手机闹钟六点响的时候,不等那两个小人说话,自己主动就把闹钟关了继续睡,心里想道:妈的,天大地大睡觉最大。
等到自己又重新回到办公室,面对这份没有前途又没有钱途的工作,又突然觉得这种状态很可怕,所以决心今晚回去看一小时英语。
等到下班回家,想到自己今天累了一天,那两个小人又开始说话了……
这就形成一个很有趣的反差,你最渴望改变的时候,其实正是自己忙着经历那种让自己不爽的工作和生活的时候,但当时自己抽不出时间去改变,只能拖到后面;
而当终于有了时间可以去学习的时候,又面临着是要享受眼前触手可得的短期利益,比如打游戏,刷抖音,还是继续努力,去追求那份不知何时才能兑现的长期利益。
有人习惯性地选择了短期利益,然后每天如此恶性循环,最后自暴自弃,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可能改变。终究,也就混成了庸人一个~
▼
喜欢这个答案的话,不妨关注下公众号“鬼木知”,更多关于生活和职场的深度思考,希望对你有用。
【为啥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吃苦可以感动自己,但是市场看的是业绩。
生活的苦和罪往往就是自己吃,自己受,对外界没什么影响。比如在风沙中等公交车,不想等可以打车,想等就继续等,这是一个完全个人的事情。而在放弃打车,选择冒着漫天风沙等公交的过程中,人们在痛苦的同时,会感觉这个苦是真的“有意义”,在抱怨的同时往往会有一种类似殉道者的愉悦感,会不自觉的给自己所吃的苦加入很多的戏,比如『我是在磨练自己的心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尽管最后往往是心志没有见怎么磨练,大任也始终没有降下来,但是自己吃的苦依然能够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从而获得某些满足感。
吃学习的苦就不同了,因为学习是有客观的评判标准的,做为学生,那就是考试分数,进了职场,那就是业绩。考卷不会因为一个人每天都在熬夜看书而主动降低难度,客户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很努力就哭着闹着找他签约。一旦有了一个外在的评判标准,人们就有了新的顾虑:
如果自己始终不努力,还可以安慰自己说只要自己一振作,就什么都好了,可以轻松的达到标准;而如果自己努力过了还是如此,那岂不是连这个借口都没有了?这无疑是对自信的毁灭性打击。无论身份地位高低,人其实都是有自尊需求的,不同的只是满足的方法。在心理经济学里面,这种行为叫做“拒绝信息更新”,因为信息更新会带来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证明这个人变好了,一种是证明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如果一个人足够的风险规避,并且自己的自信已经处在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状态(哪怕这个状态是虚假的),他也会有意识的拒绝让自己接触到新的信息更新,以维持目前的状态。国外有些学生在临考之前进行酗酒、吸大麻等对考试状态有负面影响的行为,也是可以基于这一模型来解释——故意破坏自己的应试能力,以便于为自己不好的考试成绩找一个外在的解释。
并且,如果自己的努力后来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自己会感觉到“损失”或者说“白努力了”,17年的经济诺奖塞勒提出的“损失规避”,也可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生活的苦因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每一份苦都不是白吃的,都可以很容易的被赋予更加深刻的意义,从而不会有损失;而学习和工作则会有产生挫败感的风险,那么如果一个人是损失规避的,他就很可能避免在学习和生活中过多的投入从而预先防止这种挫败感。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舒适区的问题。生活虽然苦,但是是自己的舒适区,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苦,以及这种苦给自己带来的很多“意义”,但是学习的苦是未知的,是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所面临的未知。每天扛着麻袋走十公里路是很苦,但是这种苦今天如此,明天依旧如此,我今天就可以预见到一个月,一年之后的生活;每天都要学习也很苦,但是这会让自己陷入到巨大的未知中来。
这一点,甚至于和人的教育程度无关。上有不少专业,不少人——其中不乏名校的硕士和博士每天都在“被劝退”和“坚持”之间徘徊。如果自己有信仰,那么其实并不存在徘徊的问题,而徘徊了,说明自己在权衡——坚持下去,得到了的大概率是稳定的但是不那么吸引人的生活;但是劝退之后要重新学习,就要面临巨大的未知和挑战。于是很多人就选择了稳定的吃生活的苦,也不愿意卷入进学习和未知的前途中。
我有一位朋友说过一段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人生的函数,就是一个一个的局部最优点组成的;当人们处在一个小极值的时候,会发现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负反馈。唯有真的猛士,敢于进行极点之间的跳跃走上巅峰。
■大概是因为懒。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去吃,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来了...
- 为啥女票特别爱玩手机?
- 为啥我接触手机后成绩就一落千丈(本人初二)?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为啥人运气好的时候总是一直好
- 我报名了北京恩合教育 为啥签合同时候就是北京鹰视嘉言了?
- 年初总听说外贸是今年最难的行业,为啥现在反而总看到出口爆发的新闻
- 为啥越深入的学习法律,越觉得法律的漏洞越多
- 为啥部分学生宁愿花时间研究复杂的王者荣耀游戏机制,也不愿花时间学习正课
- 为啥要感谢老师老师这个职业是特殊的么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