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书很快会忘掉,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三 )


大学里开始写东西谋生。挣钱。过日子。在上海一呆十年。
29岁那年攒够钱了,申请了个学校,来巴黎,待到现在。

我面签前两次,因为自由职业者的身份,被卡得很厉害。第三次,开具了银行流水和一些出版合同做证明,材料准备得很齐。
当然,还是担心签证官问我太刁钻的问题。而且之前两次都不成功,是很容易被质疑的。
签证官先问了些简单的,临了问句:
许多年轻人是年纪轻轻就出国读书了。你29岁了,为什么呢?
我:因为到29岁,才攒够了钱学想学的东西呀。
签证官:那你最初的动机是什么呢?
我:我读的第一本外国小说是《三剑客》,第二本是《高老头》。我现在还记得《三剑客》里的所有情节,《高老头》就不行了,但我记得,这两本书的主角,一个达达尼昂,一个拉斯低涅,都是年纪轻轻地,想去巴黎见识一下世界才算。然后,我喜欢的作者海明威写过一本书,写他在巴黎生活的,《流动的盛宴》(面签官跟我齐声说出来了),所以,想去见识下。年少时读的书立下的愿望,会一直跟人一辈子吧?

然后我过签了。
实际上,现在想想,我人生的大多数转折,都跟所读的书有关系。其实许多人都如此,只是我还记得缘由罢了。

读过的书,不一定都记得住,但会存在心里,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你的人生。
罗大佑先生还是谁,说过句,“假如一首歌长度是3分20秒,你听完了,就有3分20秒的人生被改变了”。书,同理,而且可能埋得更深。
人类总是习惯性高估自己的行为对当下的影响,高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低估自己的行为对长远的影响,低估一些精神上的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