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魔幻!本来只想图个稳健投资,结果一周跌去一年收益,“踩雷”债基最高年内跌幅近40%,投资者该怎么办?( 三 )


以近5年的事件为例 , 比如在2015年-2016年时 , 那时候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等行业 , 是主要的违约重灾区 。 比较典型的代表比如山水水泥 , 由于债券违约 , 包括中融基金、创金合信基金在内的多家基金公司都曾将其告上法庭 。
也正是由于爆雷行业的集中性 , 彼时机构投资者在择券时 , 出现很强的行业倾向性 , 尽量回避违约重灾区 , 有业内人士也表示 , 2016年时 , 其实是存在比较明显的行业利差 。
而到了2018年时 , 机构投资者的择券逻辑再次受到了挑战 , wind数据显示 , 2018年全年的债券违约数量达125只 , 相比于2017年的34只 , 出现了大幅增长 。
历年违约发生金额统计(截至11月21日 数据来源:Wind)
违约增长的背后 , 机构投资者发现违约的企业有不少来自于东北等地方 , 因此业内盛传“投资不过山海关” 。 此时择券的逻辑已经不仅仅是需要对行业作出选择 , 同时对区域也出现了偏好 。
这个期间比较典型的代表比如丹东港集团 , 7只债券近80亿元出现违约 , “13丹东港MTN1”、“14丹东港MTN001”、“15丹东港MTN001”、“16丹港01”等一个个熟悉的债券名字依然在耳边回响 , 基金公司“踩雷”之后 , 又只能是一次次提起诉讼 。
此外 , 在2018年的违约中 , 还有不少是民营企业 , 比如神雾集团等 。 这波违约潮之后 , 机构投资者的择券逻辑进一步升级 , 从选行业、到选区域 , 再到开始注重企业的性质 。 因此也就出现了在2018年之后 , 大家都更喜欢买国企、央企、或是地产龙头的一些债券等 。
但此次永煤控股违约的出现 , 相当于是把机构投资者这两年建立以来的择券逻辑再一次打破了 , 连3A评级的国有企业都出现违约了 , 下一步该怎么择券 。
马龙也指出 , 这一波违约和2018年的违约潮较大的不同点在于 , 2018年违约的主体主要以中小民企为主 , 本轮违约涉及到了信用级别较高的国企 , 所以恐慌情绪传染较快 , 对债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
上述公募基金经理坦言:“此次违约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 信用债投资不能完全靠信仰了 , 需要更加关注企业的情况 , 以前总是希望把投资做得简单一些 , 觉得只要落在条条框框里面就可以投 , 但现在来看 , 对于这种产业债 , 还是应该自下而上 , 不仅要关注其主营业务 , 还要进一步关注非主营业务;其次 , 还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杠杆率 , 做更详尽的尽职调查 , 合并报表还是应该跟母公司的报表一起来看;另外 , 要关注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 , 特别是在有冲击性事件的情况下 , 就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违约 。 ”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人员获悉 , 此次违约事件之后 , 已经有基金公司加大了对持仓的企业债梳理 , 迅速筛查组合里面的债券 , 先排除是不是持有 , 如果持有 , 应该怎么应对 。 同时 , 对持有债券的行业分散度、流动性等再次进行评估 , 以及对外部信用等级的变化、债券异常成交、偏离估值等方面重点关注 。
调整或持续 , 投资者短期谨慎介入
当然 , 对于投资者来说 , 可能随着债券违约的发生 , 更关心的是相关事件的持续性以及还是不是可以进行投资 。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春华表示 , “我们认为大可不必恐慌 。 受多种因素影响 , 此次信用债出现阶段性调整 , 预计调整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 但不会影响信用债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 ”
“一方面 , 从目前情况看 , 债市尚未出现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 。 市场总体情况良好 , 违约率从各个维度看都可控 。 但与此同时 , 也要看到 , 一些评级较高的国企展现出来的违约倾向 , 如不及时处置 , 的确有可能带来短期传染性风险 。 另一方面 , 我们注意到 , 近期已向市场大量投放流动性 , 本月12、13号分别净投放900亿、1600亿资金 , 预计后面还将持续投放 。 流动紧张状况大概率将得到缓解 , 信用债的抛压也会明显减弱 , 市场将逐步恢复平稳 。 ” 黄春华进一步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