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家长对老师说“不打不成才”,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坚决不让动自己孩子

打孩子就是体罚孩子 , 这有违《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 , 这些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显然 , 老师打孩子是不行的 。
以前的家长大都法律意识不强 ,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提出让老师打孩子的 , 虽然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 , 但可看出这种家长不懂科学的教育方法 ,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 , 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 。

以前的家长对老师说“不打不成才”,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坚决不让动自己孩子

文章插图
现在的家长文化水平相对更高 , 教育理念更先进 , 更懂得科学育儿 。教育孩子不是靠打 , 而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有人格尊严的人来教育和引导 。有些事要让孩子晓之理 , 动之以情 , “润物细无声” , 给孩子自我成长的内驱力 。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 , 讲究的是方式方法 , 简单粗暴地打孩子 , 严格说来从法律上侵犯了孩子的人身权力 , 从身体和心灵上是一种伤害 。如果下手太重 , 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
老师打孩子 , 虽然是出于管教 , 为了孩子好 。但每个人的脾气不一样 , 管控情绪的能力不一样 , 遇到脾气暴躁的老师 , 容易因失手而成千古恨 。
就如我听到的一个案例:一位老师为了教训不听话的学生 , 用戒尺打了学生 , 不慎导致孩子骨折 , 因此引发纠纷 。
以前的家长对老师说“不打不成才”,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坚决不让动自己孩子

文章插图
现在即便还有家长说“孩子不听话尽管打 。”老师也只能把这当成客套话 , 倘若真正打了 , 麻烦也就来了 。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 都值得老师尊重、爱护 , 都有值得赏识的闪光点 。
最后引用《陶行之先生与四颗糖》的故事 , 让我们从中得到某种启发 。
一次 , 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个男生正用泥块砸同学 , 当即制止 , 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放学后 , 男生在门口等候 , 准备挨训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 , 并说:“这是奖给你的 , 因为你很准时 , 我却迟到了 。”
男生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 , 你立即停止了 。”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 , 你砸的那几个男生 , 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 , 欺负女生;你砸他们 , 说明你很正直善良 , 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 , 应该奖励你啊!”
男生感动地说:“我错了 , 我砸的不是坏人 , 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又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 , 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 , 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
以前的家长对老师说“不打不成才”,为什么现在的家长坚决不让动自己孩子

文章插图
因为社会在进步 , 教育观念也跟着进步了 。
打孩子是落后的、错误的教育方法
不打不成才 , 棍棒底下出孝子 , 都是父母给自己打孩子找的借口 。
以前的父母 , 不把孩子当平等的人 , 不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想法 , 只要孩子哪里做的不符合父母的心意 , 不管谁对谁错 , 就是一顿打 , 让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心思去做 。
这么做的本质 , 其实是在欺负孩子力气小 , 打不过大人 , 家里谁拳头硬谁说了算 。
但是父母又不能真的承认自己是这么霸道的人 , 就拿出一堆“我都是为你好”的借口 , 来美化打孩子这件丑事 。
即使孩子真的做错了 , 也有很多比打孩子更好的方法去解决 。
平等的沟通才是最好的教育 , 可惜以前的父母不懂 , 只知道用暴力压制 。
后果就是 , 孩子看似听话了 , 其实心里从没有服气 , 暂时被压制的矛盾 , 等孩子长大以后 , 还会再次爆发 。
暴力对孩子有什么伤害
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太大了 。
首先就是显而易见的 , 身体上的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