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书法代表作

1、六分半书《竹石四屏题记》,把竹子和兰草画得出神入化,并在书法上大胆创新,书法风韵特异,独创六分半书,后人称板桥体 。
2、《郑板桥书田游岩碑》,碑文是郑板桥摘录《新唐书田游岩传》中句,有改动 。郑板桥素敬仰田游岩其人,曾屡次书之抒发情怀,此碑是郑板桥在潍县做官时所写 。
3、《墨竹图题诗》,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到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
郑板桥的书法代表作郑板桥,名燮,字克柔 。板桥是他的别号 。他生于一六九三年,卒于一七六五年,祖籍江苏扬州兴化县人 。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 。他工诗词、擅文章、精于书法、绘画,尤其擅长画竹,他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清代时期乾隆年间著名书画家和诗人 。他的“三绝”诗、书、画中,怪异之作俯拾即是,甚至连他的创作论亦颇奇谈怪论 。他时时好发寄语,称自己的作品是“掀天揭地之文,震雷惊电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 。”故此,他又被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之一 。
“扬州八怪”(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板桥、李方膺、罗聘),在当时这八位艺术家在政治态度、生活作风、书画创作等方面都不同于社会流俗,他们的为人有明显个性,他们的作品,有独创风格,他们的书画就形成了“扬州画派”、“扬州八怪”,而郑板桥更是 “八怪”之中的佼佼者 。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三个帝王 。在科举道路上,历经了三个阶段: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他四十三岁那年,也就是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考中进士,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他五十岁时出任范县知县,后调任潍县任知县 。后因赈灾事触忤上司而辞官,寓居扬州,后以卖画为生 。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立身名言 。板桥的“难得糊涂”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典故呢 。相传,清乾隆十六(1751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今潍坊市)做县令已历年,当时潍县归莱州管辖 。他早就听说莱州郊外的文峰山上有一通《郑文公碑》,此碑在我国书法由隶转楷的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公务繁忙,他一直无暇去看 。是年9月19日,郑板桥到莱州办完公事,天色尚早,经人指点,他爬上山,找到了这块通碑 。他如获至宝,就聚精会神地欣赏研究起来,直到夜幕降临,碑上的字迹再也看不清才只好作罢 。当他回过神来,举目四望漆黑一片,才感到为难了,下山的路不熟悉,无法下山 。可在这荒山野岭怎么过夜呢?寻思好久,忽然发现山上有一处灯光 。于是,他便摸黑朝灯光方向走去 。到了跟前,见是一所宅院,他叫开门,房主人是一位老者 。他通报了自己的姓名和来意,看来,房主人对他早有所闻,热情欢迎 。吃过晚饭,二人便叙谈起来 。从国事到民事,谈得很投机 。最后,房主人提出,他有一方石砚,尚无砚名,请郑板桥留下墨宝 。他欣然应允 。房主人拿出一方长方形巨砚,并备好笔墨纸张 。当郑板桥思考砚铭内容时,才对房主人说:“你看,我只顾和您说话了,到现在还不知道您的尊姓大名呢 。”房主人说“我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尊姓大名,只不过是糊涂老人罢了 。”郑板于是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大字 。主人看过,心灵有所触动,于是说出了自己的身世 。原来,他在乾隆朝中为官数年,后来因不满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腐败行为,自己又无回天之力,于是便辞官归隐山林,颐养天年 。郑板桥听完,感到意犹未尽,见四字下尚有空白,于是又写下了:“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
“难得糊涂”四个字它是一种愤激之词,这就是说,一个清醒的决看不惯当时世俗的黑暗,只有使自己变得糊涂,才能免生闲气 。但正直的人又总是糊涂不起来,故而糊涂就更难得了 。
郑板桥想糊涂又糊涂不了,原因在于他又是极聪明之人,什么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无法糊涂 。
本来,不糊涂却要装糊涂,这就很难 。尤其是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该清醒,这个方寸就不易把握 。所以板桥慨叹“难得糊涂”!这“难得糊涂”四个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多少叹息,多少沉重,多少忧伤,又有多少不满,多少牢骚在其中 。
故尔,“难得糊涂”的智慧,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韬光养晦的世故,或者叫作应世技术 。当人处在某种险恶的形势下,而又对这种形势无可奈何时,“糊涂”的智慧,可以起到一种应付时局,摆脱困厄的作用 。也能寄寓于许多哀痛与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