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有没有基本定理( 二 )


(1)求同法:从不同场合中找出相同元素,即发现各种条件中只有一个因素是普遍存在的,那么A就是a的原因 。
(2)差异法:从两种场合之差异找出因果联系 。
(3)求同差异共同法:探讨求同法与差异法二者结合寻找因果联系 。
(4)共变法:从某一现象变化引起的另一现象变化中,找出两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
(5)剩余法:在一组复杂现象中,把已知因果联系的现象减去,探求其他现象的原因 。
五种方法中,最基本的是1与2,它们都是发现因果联系的方法 。
不完全归纳法的客观基础是个性和共性的对立统一,个性中包含着共性,通过个性可以认识共性;个性中有些现象反映本质,有些则不反映本质,有些属性为全体所共有,有些属性则只存在于部分对象中,这就决定了从个性中概括出来的结论不一定是事物的共性,也不一定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不完全归纳法的客观基础决定了这种推理的逻辑特点:它虽然是一种扩大知识、发现真理的方法,但往往是一种不严密的、或然性的推理 。用不完全归纳法提出的结论,仅仅是一种预测性的设想,它的正确与否,还要经过严格证明或举反例来判定 。
能不能介绍几种逻辑推理方法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关系推理等方法 。
1、三段论
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含三个部分: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
2、假言推理
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 。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两种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肯定大前提的后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否定大前提的前件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基本原则是:小前提肯定大前提的后件,结论就要肯定大前提的前件;小前提否定大前提的前件,结论就要否定大前提的后件
3、选言推理
是以选言判断为前提的推理 。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两种 。
行测逻辑推理技巧
1、问题先于题干原则 。
先看问题再读题干陈述,逻辑判断题根据题目中问法的不同可以分成几大类,因此,阅读题干前先看问题,根据问题判断属于哪一类题型,再带着问题阅读题干陈述部分可以很快理清思路,找出正确答案 。
2、紧扣题干答题原则 。
题目陈述部分是整个题目的精髓所在,应坚持紧扣题干答题原则,不可随意加入个人的主观臆断,因为逻辑判断题其前提与结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结论决不能超出前提所规定的范围 。
百度百科-逻辑推理
推理的前提是问题一:推理得前提为真,结论可能也为真得推理叫做什么推理推理的前提为真,结论可能为真的推理叫做或然性推理 。

问题二:命题自然推理的前提根据什么推理?一般都是先找结论,结论出现的提示词有因此,所以等,确定了结论之后,剩下的基本上就是跟前提有关了 。因此后面的“如果李四不是主犯,那么,王五就不会参与作案 。”是结论,它是由前提推导出来

问题三:正确推理有哪些条件?逻辑学的任务是什么正确的推理就是结论必然为真的推理,在逻辑上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前提必须真实;
2、推理形式有效 。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 。逻辑学是人们探求新知识的必要工具,是提高人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工具,是掌握和学习科学新知识的工具,是人们识别和揭露逻辑谬误和驳斥诡辩的工具 。

问题四:推理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跟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不同 。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是直接分析经验或感性知识并予以概括而形成概念 。它的思维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是对已知知识的引伸和发展而获得新知识,其思维过程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也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活动 。这两种学习方法的思维活动是相反而相成的,它们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结构 。推理,就是人们在已有知识所形成的判断的基础上,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科学思维过程 。尽管人们探求新的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十分复杂,但都离不开推理这种思维方法 。学习也是一样,要理解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发展智能,也要经常开展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沟通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和思维形式,都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 。已知知识就是前提,未知知识就是结论 。这种学习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推出的结论是对客观对象进行矛盾分析的结果,其推理过程就是分析矛盾的过程,是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 。这种积极作用是符合学生理解知识和发展智能所需要的 。人类的思维是复杂的,推理这种思维过程也有多种形式,最常用到的是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 。( 一 ) 演绎推理最常见的是直言三段论形式 。其意义是由普通的原理到特殊事实的推理,即以普通的原理为前提,以特殊事实为结论 。例如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法是: 1、人必然死亡(大前提) 2 、苏格拉底是人 ( 小前提 ) 3 、故苏格拉底必死 ( 结论 ) 在这个三段论推理中,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已知的判断,结论则是一个新的判断 。为了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有两个基本条件必须遵守:一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 。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前提,并且把思维规律正确地运用于这些前提,那么,结果必定与现实相符 。前提如果不真实,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亚里斯多德有过一段推理,“如果宇宙无限,就不会有中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宇宙是有限的 。”这一推理之所以得出“宇宙有限”的错误结论,在于小前提“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一个虚假的判断 。有些人在公式、定律的推导中,常常不注意前提条件,因而费了很大力气,得出错误结论 。在作习题时,如果用错公式,也会造成根本性错误 。直言推理过程如果违反正确的逻辑规则,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 。直言三段论推理的一条规则是:中项至少在一个前提中是周延的 。例如:“一切比重小于水的物体都能浮在水面上;所有的瓷碗都能浮在水面上;所以所有的瓷碗比重都小于水 。”大、小前提显然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中项在大小前提中都是不周延的 。所谓中项,是指在大小前提中都出现,并把大小前提中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而在结论中不出现的词句 。在这个例子中:“浮在水面上”是中项 。所谓周延,是指在判断中,所论及的概念包括了这一概念的全部外延,否则称为不周延 。在这一例子中,大前提不能反过来说:“所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比重都小于水 。”也就是说,“比重小于水的物体”只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在大前提中“浮在水面上”的概念不周延 。同样,在小前提中,更不能说“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是瓷碗”,所以中项在小前提中也不周延 。这样,当然不会有正确的结论 。直言三段推理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中项只能有一个 。例如:“凡金属通电就会产生磁场;磁铁有磁场;所以磁铁必然通电了 。”这里从表面看来,中项“磁场”似乎是个,而实际上,在大前提中指的是“电磁场”,即通电产生的磁场,而小前提中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