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有哪些影响( 二 )


《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用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想入非非,犯上作乱了 。博学于文,必须约之以礼,说明学文与习礼是紧密结合的 。
有仁爱之心,有好的礼节,还须讲求诚信 。《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开始我对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子路》:“言必行,行必果 。”言语和行动,行动和结果是紧密相连的,有此言必然有此行,有此行必然有此果 。言行一致,就是诚信 。
《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和朋友交往,说话要诚实守信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才算是好学的人 。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以《诗》《书》等文化知识来结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 。可见,诚信交友有助于自我修炼仁德之心 。
3、养就“德”“才”,从政治国 。
孔子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做了官的人,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外,尚须不断学习;没有做官的人,要在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后再去做官 。这两句话指出了学与仕密不可分的关系 。
为了使学生学成从政,孔子特别注意德教为先 。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这就是说,应使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高尚的道德情操,博大的人道精神,以及广泛的业务知识和高超的业务技能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德才兼备”四个字 。前三条讲德,后一条讲才,德放在首位 。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年轻人要先把孝父母、敬兄长、言而有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好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去学习文献方面的知识 。这里,不仅强调了德为才先,而且指出了德教包括孝、悌、信、仁等内容 。
为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从政人才,孔子删定六经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行和才能的培养 。他说:“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 (《礼记·经解》)即:言辞温柔、性情敦厚,是用《诗经》教育的结果;通达于政事,鉴古知今,能高瞻远瞩,是读《尚书》的结果;胸怀无所不包,性情豁达顺畅,是音乐陶冶的结果;心里洁净如洗,能知天地精微,是学习《周易》的结果;谦恭朴实,待人接物庄重诚敬,是学《礼》的结果;熟知列国历史,能比较各国政事得失,是阅读《春秋》的结果 。
既然学习的最高目标“治国、平天下”,孔子作为师长,便极力推荐人才 。对自己的弟子,只要谁学习出色,确是人才,孔子都加以推荐 。如:孔子说,“雍也可使南面 。”(《雍也》)即指他的弟子冉雍可担任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长官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雍也》)即:孔子讲到仲弓(即冉雍),说,耕牛生下的牛犊,长着整齐赤色的毛,端正的两角,虽不想用它当祭品,山水之神难道会放弃它吗?意为:既然仲弓是个很有德行的人才,那怎么能因为他的父亲下贱而弃之不用呢?
二、 教书育人有奇招——“循循然善诱人”
孔子是我国划时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弟子赞扬他“循循然善诱人”(《史记·孔子世家》) 。“善”在何处呢?
1、因材施教 。即:在教学中坚持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这是就程度来说的:具有中等以上水平的人,给他讲授高深的知识;水平不及中等的人,就不要把难于理解的知识传授给他 。正因为针对各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孔子培养了“德行、言词、政事、文学”等方面各具专长的人才 。
2、兴趣先行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为政》)他教育学生,首先从“志于学”开始,强调学生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 。因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知道的人赶不上喜好的人,喜好的人赶不上乐于实行的人 。让学生树立人生的远大目标,培养自己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并积极投身语文实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