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中国的教育有哪些影响( 三 )


3、启发诱导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就是说,学生不到急于求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学时,孔子总是用“能近取譬”的比喻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困难问题;并要求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
4、多听多看 。《雍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不轻于下判断,要存疑,把没有疑问的地方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有危险的事情要回避,有把握的事情就去做,这样就不会后悔 。多闻多见,是把话说好、把事做好的一条基本途径 。《论语》一书里,言“闻”的有50多处,言“见”的有70多处,可见其重要 。
5、学思结合 。《为政》:“学而不思则罔(受欺),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茫然无所得的地步;只思考而不务学,其思考便是没有根据的空想,也会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 。既重学,又重思,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这是求得知识的必要方法 。
6、温故知新 。《学而》:“学而时习之”;《为政》:“温故而知新”;《学而》:“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些是说,复习,是巩固旧知识、增长新知识所不可缺少的手段,知识的获得建基于经常的练习和复习 。我们教师要摒弃“满堂讲”,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和复习的时间 。
7、不懂就问 。孔子反对不懂装懂,他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主张“毋意(不凭主观臆测)、毋必(不武断)、毋固(不固持己见)、毋我(不唯我正确)”(《子罕》) 。因此,他主张多问,对学生的提问给予高度赞扬和积极回答 。《八佾》:“子曰:大哉问!”问题问得中肯,意义重大 。《颜渊》:“子曰:善哉问!”问得好 。一部《论语》,有100多次提问:问仁、问礼、问政、问孝、问知、问士、问耻、问行政、问君子、问成人等等 。另外,孔子自己问,学生答,更有一种别样的教师风采 。孔子还重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育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就经常请教别人,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 (《述而》) 。学生称颂他是学无常师 。在他的影响下,学生曾子提出了“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太伯》) 。
8、学而不厌 。《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学习,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 。这就需要“学而不厌”的精神 。孔子自己不但 “学而不厌”,而且“诲人不倦”,无疑是学生面前活生生的学习楷模 。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
基于“有教无类”的这个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遵循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八不分”说明了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平等对待的 。“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
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贡献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的贡献:
1、进行私人教学,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潮,使“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
2、提出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对后世影响很大 。
3、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著《春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4、教授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使儒学成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学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