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积累( 五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预习提示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3月17日,马克思的葬仪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在葬礼上发表了这篇著名演说 。
演说开头简要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 。然后转入文章主体,具体论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上的伟大发现,特别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特殊运动规律的发现,严谨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作者还用生动的文笔叙述了马克思从事的革命实践活动,展现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赞扬了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对马克思一生所创造和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进行了美好展望 高三 。文章全文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手法有机结合,抒发了作者对马克思无限崇敬、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心情 。
这篇课文篇幅虽短,但难度很大,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观点,内容艰辛,而且多是长句,结构复杂,学习时宜采用下面方法:
(1)课内课外结合 。课外搜集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的资料,藉以深入理解本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
(2)突破文中难点 。特别是第3段的长句,应运用各种方法,包括句法分析的方法进行重点突破,藉以提高对结构复杂的语句的理解能力 。
简简单单得高分:高考文言文翻译口诀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
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
“简明”是“简要”、“明晰”,使对方能够明白无误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 。此点可以落实在病句中考,也常和压缩语段、语法的综合修改、修辞、连贯等一起考 。
“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有共同的话题)、句序(合理的句序)和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衔接与呼应)三个方面,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 。
此考点近年来是考查的热点,综合性强 。
“得体”,就是指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 。常结合具体生动的'语境来考查,也是考查的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