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复蒂下生蓬的复是什么意思(17)


写作者视芙蕖为“四命”之最 , 为酷爱芙蕖智不能得半亩方塘为之安身立命而不胜慨叹 。
译文
芙蕖给人感觉似乎跟各种草本花稍有不同 , 但是它有根却没有本质茎 , 一年一个生长周期 , 这个性质与各种花是相同的 。花谱上说:“生长在水域中的叫做草芙蓉 , 生长在陆地上的叫做旱莲 。”那就不能说它不是草本了 。我在夏季里 , 依靠它才能活命 , 这并不是故意向茂叔胡乱模仿 , 因袭古人早已有了的说法 , 而是因为芙蕖称人心意 , 它的长处不止一种 , 请让我来全面地说一说 。
各种花当令的时节 , 只在花开的那几天 , 在这以前或以后 , 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芙蕖却不是这样:铜钱似的小荷叶露出水面的那一天 , 它就替人们装点绿波 , 等到它茎叶一长出水面 , 就又一天比一天高起来 , 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向上长 , 就一天比一天更好看 。有风的时候 , 固然作出飘荡摇曳的娇态 , 没有风的时候 , 也呈现出苗条柔美的丰姿 , 这样 , 我在荷花未开的时候 , 就先享受到了无穷的悠闲情趣 。等到苞蕾开成花 , 妩媚可爱的姿色就象要滴落下来 , 一批接着一批 , 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 , 这在荷花是本职应做的事 , 在人却是应得的享受 。待到花儿凋谢 , 它也可以向主人宣告自己的无罪了;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 , 在莲蓬中结出莲子 , 莲蓬高高地挺立着 , 仍象没有开放的花 , 和翠绿的荷叶一同挺立着 , 不到深秋露水结成白霜的时候 , 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呈献完毕 。这些都是讲它适合子眼睛观赏方面的事 。
适合于鼻子的嗅觉的 , 那就有荷叶的清香 , 荷花的特殊香味;避暑 , 暑气就因它而消退 , 乘凉 , 凉气就随它而产生 。
至于它适合人的口味的 , 那么莲子和藕都是一道列为盘中餐 , 使人的牙齿和嘴边都感到芳香的呀 。
只有霜露季节中衰败的荷叶 , 零零落落使人感到不好受 , 似乎成了可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把它采摘下来收藏着 , 又可供一年中包裹东西之用 。
这样看来 , 芙蕖这种东西 , 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于人们耳目的观赏 , 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着家常的用处 。它有当五谷之用的实际 , 却没有五谷的名气;它兼有百花的长处 , 却摒弃了百花的短处 , 种植作物的利益 , 有比这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 , 以芙蕖最为宝贵 。可惜酷爱了它一生 , 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 。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 , 栽几株敷衍了事 , 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 , 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 , 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
简析
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 , 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 。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 , 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但他过分强调了芙蕖的观赏价值 , 甚至夸大它的种植之利在“五谷”之上 。这是悖逆实际和事理的 , 表现出一种脱离劳动人民的封建文人的情趣 , 与劳动者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 。
文章主要说明“芙蕖之可人” 。作者围绕这一中心 , 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 , 安排结构和线索 。它以“可人”二字为“意脉” , 以芙蕖生长的时间(春、夏、秋 , 即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为“时脉” , 以芙蕖生长的规律(叶、茎、花、蓬、藕)为“物脉” , 将三脉理成三线 , 交织于文、中 , 缝合为一体 , 脉络清晰 , 条理井然 , 层次分明 , 结构谨严 。文章中段主要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 , 是全篇的中心 , 重点 。而中段又以“可目”为“主脑” , “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 , 详细得体 , 繁简得宜 , 不仅中心鲜明 , 而且重点突出 。用语生动形象 , 精炼俏丽 , 活泼新颖 。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 , 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 , 纳凉而凉逐之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 一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这些偶句 , 遣词造句 , 十分优美 , 不落俗套 , 新鲜动人 , 不仅颇能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 , 使之两两对照 , 相得益彰 , 而且句式整齐 , 节奏鲜明 , 声调和谐 , 清雅流畅 , 富有韵味 。终章发抒感慨 , 也使文章生情增色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