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复蒂下生蓬的复是什么意思(18)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则”可用为连词 , 也可用为副词 。本文中“则”的用法比较全面 。
1.连词:
①表前后两事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 , 可译为“就” 。
如:
及其茎叶既生 , 则又日高日上 , 日上日妍 。
②表前后两事的互相对待或平列 。可译为“就” 。
如:
可鼻 , 则有荷叶之清香 , 荷花之异馥 。……至其可人之口者 , 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
③表上下文之间的转折关系 , 可译为“却” 。如:
群葩当令时 , 只在花开之数日 ,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
2.副词 。
用在判断句的谓语前边 , 起加强判断语气的作用 。如:
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 ,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这在花看来是分内的事 , 在人看来是应得到的享受 。)

在本文和前一篇文章里 , “然”有三种用法:
1.代词 。用以指代前面所说的内容 , 在句中常作谓语 , 可译为“这样” 。如:
①芙蕖则不然 。(“然”指代上文所写“群葩当令时 , 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一情况 。)
2.连词 , 用在复旬的后一分句或一个句群的下一句的开头 , 表示转折 。可译为“然而”、“可是”、“但是”等 。如:
②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 一岁一生 , 其性同也 。
③然是说也 , 杂尤疑之 。(《石钟山记》)
3.助词 , 粘附于形容词(或副词)后边作词尾 , 可译为“地”、“的样子”等 。如: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 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 铿然有声 , 铿铿地发出声音 。)
⑤大石侧立千尺 , 如猛兽奇鬼 , 森然欲搏人 。(《石钟山记》 , 森然 , 阴森森地)是 。
这里要讨论的是“是”作为指示代词的用法 。“是”用为指示代词 , 可以指代人、物、事、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 可译为“这” , 或根据文意灵活译出 。如:“是非贿得之 。”(《记王忠肃公翱事》 , 这不是受贿得来的 。)“是日大雨后 , 申末酉初 , 虹亘中天 。”(《三元里抗英》 , 是日 , 这天 。)
“是”作为指示代词 , 有时放在句子的开头 , 一方面指代上文所说的内容 , 一方面起连接的作用 , 表示结果或推论 , 可译为“这样”、“这样说来”、“这样看来”等 , 如:
①有风既作飘摇之态 , 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 是我于花之未开 , 先享无穷逸致矣 。(……这样 , 我在荷花没开的时候 , 就先享受到无穷的悠闲情趣了 。)
②是芙蕖也者 ,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这样说来 , 芙蕖这种植物 , 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于人们耳目的观赏 , 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家常的用处 。)
及花之既谢 , 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
这句译出来是:等到荷花凋谢以后.也就可以向主人宣告它自己无罪了 。“及花之既谢” , 是一个充当状语的介宾短语 , “及”是介词 , 它的宾语“花之既谢”是一个主谓短语 。古汉语里 , 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时 , 往往在这个短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结构助词“之”来取消这个短语的独立性 。译成现代汉语时 , 这个“之”不能对译 , “花之既谢”只能译成“荷花已经凋谢” , 译成“荷花的已经凋谢”就不通 。再举两例如下:
①是我于花之未开 , 先享无穷乐趣矣 。(“花之未开”是主谓短语作介词“于”的宾语 。)
②欲勿予 , 即患秦兵之来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秦兵之来”是主谓短语 , 充当谓语动词“患”的宾语 。)
古诗词中的“蓬”是什么?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注解
--------------------------------------------------------------------------------

péng
(1) ㄆㄥˊ
(2) 多年生草本植物 , 花白色 , 中心** , 叶似柳叶 , 子实有毛(亦称“飞蓬”):~门 。~心(“蓬”的心狭窄而弯曲 , 喻茅塞不通的头脑 。谦辞 , 用以表示自己见识浅陋 , 蠢笨) 。~户瓮牗 。~生麻中(喻在良好的生长环境里 , 自然会受到好的影响) 。~荜生辉(使得自家有了光彩 。谦辞 , 用来称谢别人字画等物品的赠予或客人的来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