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意义上说 , 周敦颐在这一点也有一个开山的意义 。那么周敦颐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爱莲说》 , 为什么要用莲花来做比喻 , 用莲花来做比喻和以往的这种“比德”的手法有哪些不同呢?这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特别要关注的 。
一般来说 , 比如说竹子 , 它以“直而有节”来比喻君子的性格;松柏用它的“长青” , 特别是冬天“不畏霜雪”这个特点来比喻 , 都是比较直接的;而《爱莲说》用莲花来比喻君子它就多了一层意思 , 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 多了这一层就把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加进去了 。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 , 你生存的环境或者你生长的环境都不是很好 , 但是你自己的人格可以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 你可以是很高尚的 。
那么这一点是《爱莲说》的一个特点 。当然 , 他的写作手法很好 , 把莲花的姿态用很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 也使得他的这种构想、这种说法、这种观点得以被大家很好地接受 。
那么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 周敦颐何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用莲花来比喻君子的人格 , 从而来说明人和环境的关系“出淤泥而不染”呢?这个可能又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 。刚才我讲了 , 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祖 。
所谓“理学”就是糅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理论 , 三家合一 , 最后通过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 。那么周敦颐的思想里 , 佛教的因素也不少 , 所以当时有个说法 , 叫“周茂叔、穷禅客” , “禅”呢 , 就是“禅宗”之“禅” , 就是说他的思想里有佛家的因素 。
莲花在佛教里是个常用的比喻物 , 大家都知道观音菩萨底下是莲花宝座 。另外在很多的佛经里都有莲花的喻 , 比如《维摩诘经》里就讲 , 说茂盛的莲花一定是从淤泥里生长起来的 , 如果完全是净水 , 就不会有一个茂盛的莲花 。
再比如 , 《华严经》《探玄记》里面特别就有两段 , 和《爱莲说》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比如说 , 它提到这个莲花的特点 , 它说:第一就是香、第二就是净——就是有清香 , 然后呢本身是很洁净的 。
另外它也有个明确的表述 , 说莲花是“出淤泥而不染” 。当然不是说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从这个里面直接过来的 , 而是说这个里面的某些思想因子也给他以启发 。
再加上周敦颐自己很强调人的人格修养 , 理学的核心就是强调人要把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上 , 特别是对于真理、对于道德 , 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那么他把他的这种哲学的、思想的观点和历史的传统 , 和一种其他的思想因子相融合 , 就写了《爱莲说》 , 而且形成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 , 用一种很优美的文字 , 得以广泛地传播 。
《爱莲说》里面很有意思 , 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 , “花之隐逸者也” , 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 , 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 。比如说“富贵” , 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 , 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 。
他强调莲花 , 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 。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 , 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 , 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 , 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 , 这都是有可能的 。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 , 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我想它是有启发的 。
另外就是价值取向 。《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 , 说明作为一个人 , 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 , 你要立得住 , 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 。
我想这一点 , 对于我们 。
2 莲之爱和兰之爱的文言文水陆草木之花 , 可爱者甚蕃 。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 , 世人盛爱牡丹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中通外直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盛爱 一作:甚爱) 予谓菊 ,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 花之富贵者也;莲 , 花之君子者也 。
- 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特点
- 洛杉矶去墨西哥最近的地方有多远
- 巴蒂什么意思
- 苦碟子是什么 可以吃吗
- nautica什么牌子
- 如何评价玛莎拉蒂停产
- 玛莎拉蒂有旅行车吗
- 烧茄子的茄子怎样切
- 人在多少温度下生活益于长寿
- 喜乐蒂牧羊犬价格多少钱吃什么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