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的开辟可追溯到( 二 )


丝绸之路羌中道的形成
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青海高原的古代人群主要有羌、氐、戎等部族 。《竹书记年》有:“成汤十九年,大旱,氐羌来宾”的记载 。氐羌名称在成汤十九年(公元前1581年)就已出现 。《诗经》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不敢来享,莫不敢来王,曰商是常 。” 这是商武丁三十四年(公元前1291年)伐西戎的记载 。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后,称迁徙于蜀西南徽外(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的一支族群为氐;称迁徙于青海南部、西藏北半部和原居地的氐羌仍然为羌 。居住在白龙江(羌水)流域的氐羌,汉初称为白马羌,到西晋时又称为白马氐,武都羌又称武都氐 。氐、羌本一族,自秦汉以后依据他们所处的历史地理条件才分开称谓 。到汉代对诸羌又称为“西羌” 。关于三苗流放三危之事最早见于《尚书?舜典》之“窜三苗于三危” 。但《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的较为详细:“西羌……其国近南岳 。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 。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 。”羌人是青藏高原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支古老民族,无弋爰剑支系最大,为西羌盟主,其部族众多,分支多达一百五十种,羌人是青海和新疆最早的开发者 。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无弋爰剑逃往三河间(黄河、赐支河、湟河)的道程是由渭河流域经洮河——大夏河——渡黄河到达湟水流域,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由内地通往河湟地区的“羌中道”中的一段——“河湟道” 。
公元前384-362年,秦献公即位,曾兵临渭首歼灭狄戎 。无弋爰剑后裔有的向东南走藏彝走廊(“羌氐道”)到达白龙江、岷江流域,越过长江进入云贵高原;有的向南越江河源头,到雅鲁藏布江流域,后来成为吐蕃国;有的向西走“婼羌道”,经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南北——远抵葱岭以西建立婼羌国 。羌人迁徙由白龙江、岷江流域经过河湟地区、环青海湖地区至葱岭的西行道路就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羌中古道” 。
汉代古籍记载的羌人向西“出赐之河曲西数千里”,古代将黄河源头到今青海贵德一带的河流统称为赐支河,又将靠近源头的一段河流称为赐支河首,将今贵德县以西的一段称为赐支河曲 。向西数千里,当是柴达木盆地及其西部区域 。古代羌人依照驻牧的需要,其活动范围十分广阔 。他们由东向西,直至葱岭以西,凡两千余里 。
羌中道的命名最早出现在《汉书·张骞传》中,张骞于汉武帝建元三年为实施汉朝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构想而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一行奉命西进至河西走廊时,被匈奴俘虏十余载 。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等三十多人逃出匈奴魔掌抵达大月氏,联合月氏使命落空后,在返回途中欲选择“羌中”作为躲避匈奴的返程线路未果,再次被匈奴截留一年,于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 。张骞虽未途经青海,但“羌中道”从此声名鹊起 。由此说明羌中道早在汉以前就已开通,中西文化往来的管道畅通由来已久 。

青海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 丝绸之路的开辟可追溯到

文章插图
汉代“羌中道”示意图
羌中古道应分广义、狭义两个概念理解 。广义概念指的是,羌人在今青海内外游牧、围猎时,无意间踏出的通向西方的道路,它以柴达木盆地——青海湖南北——祁连山南麓——河湟两岸为中心,向东到达汉代文献所记载的陇西诸郡;向西与西域南道汇合,到达今帕米尔高原的羌人小国,甚至到达今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阿富汗东北部 。狭义的羌中道则特指以青海湖、柴达木盆地为中心沟通中原、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道路 。
羌中道并未经过河西走廊,从新疆中部或北部进入西域 。地理上,以青海湖为中心向东至于“三河间”为“湟中”,向西则是“羌中” 。此线路在汉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先是赵充国“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道从沙阴地,出盐泽,过长阬,入穷水塞,南抵属国,与先零相直”,走的是“羌中道”东段,令辛武贤等将兵击罕羌,“入鲜水北勾廉止”,打通“羌中道”西段 。
在秦汉两朝的威逼下,羌人西迁的同时,不仅打通了羌中与西域的交通,而且,还从河湟谷地出发南下至蜀,从而构成青海道的南段,牦牛种、白马种、参狼种便是南迁部落 。其中,羌人部族的冲突与融合,尤其是来自大汉与匈奴等外力的挤压,使羌中道与河湟道得到进一步沟通,河湟道的战略与经济地位日渐凸显,与西南蜀地、正东中原的交往慢慢成熟,逐渐形成今日西南民族走廊及其文化产生的核心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