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5系跌破30万了

宝马5系跌破30万了

文章图片

宝马5系跌破30万了

近期 , 媒体在探访多家北京的宝马经销商后发现 , 宝马5系终端价格已行至历史冰点 。
“如果您选择银行或宝马金融分期购车 , 最便宜的车型(525Li M运动套装)可以给您29.3万元的裸车底价 。 ”
一位宝马4S店销售人员表示 , “这个价格还可以往下继续谈 , 我可以去申请 , 现在的现车很多 。 ”
作为参考 , 宝马525Li M运动套装的指导价为43.99万元 , 最新优惠幅度近15万元 。
【宝马5系跌破30万了】
曾经落地50万级的豪华行政轿车 , 如今价格接近腰斩 。 这不仅是宝马的跳水 , 更是传统燃油车市场的一次集体溃退 。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 , 车市价格战看似降温 , 实则暗流涌动 。
乘联会数据显示 , 3月降价车型数量同比减少 , 但新能源车降价力度仍高达11.5% , 而豪华燃油车促销幅度甚至冲上26.1%的历史高位 。
新能源车以技术迭代为矛 , 电池成本下降为盾 , 不断挤压燃油车的生存空间 。 比如比亚迪秦L DM-i起售价降至8.98万 , 特斯拉Model 3提供5年0息政策 , 这些价格内卷让传统豪车不得不放下身段 。
除了行业绞杀之外 , 宝马5系的价格跳水更折射出产品力的尴尬 。
改款后的5系因减配、动力缩水、传动轴异响等问题饱受诟病 , 销量从巅峰期的月销过万跌至5000余辆 。
宝马5系的降价并非孤立事件 。
2025年初 , 奔驰C级、奥迪A4L等车型价格集体跳水 , BBA的铁三角默契被彻底打破 。 表面上看 , 这是新能源车企倒逼的结果 , 但更深层的原因 , 是豪华品牌溢价逻辑的崩塌 。
十年前 , 一辆宝马5系的利润率高达40% , 品牌光环足以让消费者为“蓝天白云标”多掏10万 。 但如今 , 特斯拉Model 3、小米SU7等车型以“科技平权”之名 , 用自动驾驶、800V超充等技术将豪车拉下神坛 。
当消费者发现 , 30万的国产电动车能提供更流畅的车机、更长的续航 , 甚至更炫酷的鸥翼门时 , BBA的豪华叙事便显得苍白无力 。

过去 , BBA是身份象征 , 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如今 , 新能源车的智能座舱、高阶智驾、超低能耗 , 正在重塑人们对豪华的定义 。
有网友甚至调侃:“以前开宝马是人生赢家 , 现在开30万的宝马 , 可能被当成买标冤大头 。 ”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 , 燃油车的技术天花板已触顶 , 而新能源车的迭代速度仍在加速 , 传统豪车的“三大件”优势早已不再是护城河 。
宝马5系的价格崩塌 , 正在引发汽车产业链的连锁反应 。 上游供应商被迫降价保订单 , 下游4S店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恶性循环 。
据业内人士透露 , 部分宝马经销商单车利润已大幅缩水 , 全靠金融贷款和售后维修勉强维持 。
更严峻的是 , 这种价格战可能加剧传统车企的转型阵痛:宝马近年投入数百亿研发电动化 , 但i5系列销量不及预期 , 燃油车降价反而挤压了电动车的生存空间 。
与此同时 , 国产车企却在逆势崛起 。 比亚迪汉、华为智界S7等车型凭借本土化供应链和成本优势 , 以25-35万价格带对BBA形成“贴身绞杀” 。
这场博弈中 , “价格正确”取代“品牌正确”成为市场新法则——谁能用更低成本满足用户需求 , 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
面对跌破30万的宝马5系 , 消费者心动之余更需警惕 。 所谓“一口价”背后可能藏着附加条件:贷款分期、强制装潢、库存老款车型等 。
对于消费者而言 , 这场价格战到最后或许没有赢家 。 当车企利润被挤压 , 消费者看似捡漏 , 却可能面临保值率暴跌 。

宝马5系跌破30万 , 标志着传统豪车品牌迎来了“诺基亚时刻” 。
诺基亚曾以坚固耐用的功能机统治市场 , 却因低估智能机的颠覆性而轰然倒塌 。
今天的BBA同样面临抉择:是继续依赖燃油车利润苟延残喘 , 还是彻底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
当旧秩序崩塌时 , 能活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玩家 , 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 。